第995章 摇滚的地域(1/2)
边浪听到举报到没多大的感觉:“举报什么啊?扰民?”
“想什么呢你,要是扰民的话,根本就不用通知我们,早就报备好的设备功率也没超标,往死里投诉也没用!说是我们伤风败俗,影响小朋友……”
一听这个,边浪心里就来气:“乐迷举报的?不太可能吧?”
“匿名举报,100多个电话了,这他们也不能不管是吧……”
边浪是不清楚这个举报的流程是怎么一回事,但是他就觉得这事有点荒谬了:“凭什么你们100多个人的喜好,就想着要让几万人的选择停摆?”
刚才边浪都觉得这事没什么不对的,但是现在被自己这么一琢磨,直接就炸毛了:“研究怎么解决的意思,是要暂停么?”
感觉到了边浪语气和声调的变化,潘健虎知道这事难善了:“边浪你听我说……”
“等不了的,乐迷等不了的!虎爷你自己也清楚,但凡说是商量怎么办的,那还能有好?”
潘健虎当然知道边浪这话说的已经很隐忍了,只是他能这么和边浪说,那当然是不会出现边浪说的问题的:“他们就是商量事后怎么回应收尾,我们这边不受什么影响的!”
“虎爷,不带您这么忽悠人的!”边浪本来是打算要登高一呼,干点一呼百应但不算极端的事情,现在潘健虎这么说他倒是放心下来了。
毕竟不是那个原地球了,有些方面的做事风格还是有点不一样的。
边浪可不愿意和乔小刀一样,在无数网友声援的情况下,最终还是选择把梁虫虫给拆了。
“下一届音乐节,直接规定未成年人不得进入?”这是最简单的一个办法,但是这种一刀切的做法会不会引起反噬这就要边浪来判断了。
在潘健虎看来,这么一刀切确实可以避免很多麻烦,只不过边浪一句话就把他给问得不知道要怎么回复了:“虎爷?你几岁听的摇滚?”
“我那时候倒是成年了,但如果有得选的话,我希望越早越好!”
边浪也没说什么结论,指了指下一个舞台边走边说道:“只有心生向往,才会念念不忘然后必有回响……您这一辈的BJ人应该是最早接触摇滚乐的吧?”
“是啊,80几年的时候就开始听了,那支乐队叫埋,当时的那些乐手都已经找不到人了,但那乐队的鼓手是孔亮的师傅……”
随着潘健虎忆往昔当年的话,边浪的思绪也跟着回到了原地球的摇滚编年史中。
华夏摇滚乐就是以BJ为中心到全国开花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地区又产生了很多不同的风格。
音乐可以成为一座城市的名片,这一点能有很多的例子来佐证。
说起孟菲斯大家脑中会想起谁?那一定是猫王无一!
利物浦的披头士、纽约地下的丝绒、西雅图涅槃和PearlJa、曼彻斯特oasis、淄博就是谢天笑。
当音乐与城市连接在一起,经常会产生一些莫名感动的力量,因为音乐有了实在的空间,尤其是音乐很有这个城市独特气质的时候,听众就更愿意去探寻音乐的内涵,也更愿意尝试去共情。
看待一个国家的音乐地域是很重要的维度,并不是单纯看多少城市产生了多少音乐人,这个除了数据统计外其实没有什么意义,而是看不同地区因为不同的经济文化背景,产生了怎样不同的音乐,共同组成为一个国家的音乐图景。
地域维度上华夏大陆摇滚乐的发展,就是从以BJ为中心到全国开花,早期就是BJ啊,而且是BJ人在BJ做非常BJ的摇滚乐,之后变成全国各地人到BJ做有点不同的摇滚乐,再到这些年全国各地人在各地做各种各样的摇滚乐。
华夏摇滚乐诞生之初一直到九零年代中期BJ,和BJ人的核心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中早期的代表人物万里马王、老崔、窦唯、臧天朔、高旗、何勇等都是BJ人。
最早一批的唱片公司很多在BJ,魔言文化在大陆的业务也是在BJ,最早的幕后人员也在BJ,像音响师金绍刚录音师王新波等等……能演摇滚乐的场地在BJ,早期的西餐厅,外交人员大酒店,音乐专业院校团体很多也在BJ。
摇滚乐在BJ落地生根并发展壮大,跟这些人的家庭背景和资源是直接相关的,他们或者是大院子弟或者父母在从事艺术工作。
老崔父亲是军乐手,母亲是中央民族歌舞团的演员。丁武的父母一个是军人一个是公务员,窦唯何勇的父亲都是民乐演奏家,高旗父母都来自中央音乐学院,汪峰的父亲是军人自己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由于这些家庭背景他们可以接触到普通人很难接触到的西方文艺,尤其是更早期的这些人在七零年代就可以听到猫王、披头士……可以通过内部阅片看到国外电影。
包括音乐、电影、文学在内,华夏八零年代的文艺很大程度上是由BJ的大院子弟,或者文艺世家的孩子来定义的。随着大院时代过去,BJ摇滚乐的主力也慢慢走向了普通的BJ人。
比如彭磊、大张伟、张守望、赵刺猬等等……
但就算是再普通,BJ经济上的领先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边浪在原地球北漂之前都没摸过电脑,但BJ很多家庭在90年代就有Mac了。更不要说BJ无可比拟的文化资源了。
摇滚乐在西方是从土里长出来的艺术,在华夏则有点自上而下的发展。这造就了早期华夏摇滚乐宏大的视野,超出音乐范畴的文化自觉,也造就了他的苦大仇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