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查?还是不查?(2/2)
张安平!
所有人都知道,只要张安平在保密局,保密局的天就塌不下来——而这,也就是郑耀全、毛仁凤这两个前任、现任局长的悲哀,因为他们就没有不可替代性!
张安平,随时可以替代他们。
可是,如果将张安平给拖下水,让国民政府不得不惩处他,那么,毛仁凤就会具备了不可替代性!
而这,也将意味着侍从长为了保密局的大局,哪怕是惩处毛仁凤,也不能将毛仁凤扫过去跟徐蒽增作伴。
想通以后,毛仁凤像是在三伏天吃了一桶冰似的,浑身透着难以言说的舒爽。
眼下这无解的局,竟然就这么轻飘飘的破了!
“老七,你就是子房,我的郑子房啊!”
毛仁凤激动的拉着郑耀先的手,心中感慨万千——之前郑耀先膨胀的时候,一口一个老毛,还动不动嚣张的就把脚搭在桌上跟自己对话。
那时候的他,心里下定了十万个决心:一旦解决了张安平,第一个就拿该死的郑老七开刀!
老毛——这特么是你能叫的吗?
但现在,毛仁凤却觉得这郑老七是一个真性情的好男儿啊!
郑子房?
郑耀先差点破防,好啊,继明子房以后,又多了一个郑子房!
郑耀先适时的表态:“局座,耀先愿为局座为王前驱!”
“坐,你先坐——我给你倒杯水,咱们俩好好合计!”
毛仁凤的步履也不蹒跚了,身子也轻盈了,为郑耀先亲自倒了一杯茶,拒绝了郑耀先双手接过,径直摆在了郑耀先面前,感慨的说:
“老七,日久见人心啊!此番大恩大德毛某就不言谢了!”
“日后,有我毛仁凤的一口菜,就有你郑耀先的一口肉!”
人心,这就是人心!
毛仁凤心说,我毛某人这一生虽然颇多坎坷,可在关键时候,却时时有人相助,前有明楼不离不弃,后有郑老七妙计转乾坤——这运道,无敌了!
无敌了!
……
抗战结束后,当初在上海租界遭受了损失的外资银行,开始向日本人进行索偿。
但战火中大量的证据遗失。
其实是被刻意的毁坏,原时空中,日军有意的抹去了所有实质性的证据。(我猜不可能是考虑到战败的后果,我怀疑更多的可能是让上面拿不到具体的数字实证。)
因此,基于实际证据的情况下,外资银行通过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展开了追偿。
其中花旗银行根据现有的证据,申报了上海分行损失的1200万美元(含存款和黄金);
汇丰银行则提交证据,申报索赔上海分行损失的5000万美元资产;
另外还有荷兰安达银行、法国东方汇理银行等,也根据各自的证据展开了索赔。
不过,这官司必然是有的打了——日本人将劫掠的大量财富转换成了武器弹药,而在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大量的黄金也被盟军所据有,眼下的日本人,怎么可能拿得出赔偿?
外资银行其实这时候也做好了这些钱打水漂的准备,不过该走的流程还是要走的,且还在通过盟军的关系,尽可能的试图从日本人身上割下一些肉来。
(我查到的真实数据:花旗银行索偿1200万美元,日本人赔了23%,汇丰银行索偿5000万美元,日本人通过后来的英日赔偿协议,赔了800万美元。)
可信心明显都不是很足。
但就在这个时候,美国舆论界曝出了一颗惊天大雷:
我艹,抗战快把中国打烂了,却没想到四大家族,尤其是宋家,竟然吃的满嘴流油、浑身冒油!
尤其是4000万美元这笔“上供”的出现,更是让外资银行意识到了一件事:
嘿嘿,当初率先动手洗劫租界银行的,可是你们中国人!
站在军事的角度,张安平的这一做法无可指摘,甚至还要大书特书;
如果此时的国民政府没有抗战时期的豫湘桂大溃败,没有在胜利前夕的拉稀,外资银行也不敢生出找国民政府赔偿的心思。
可偏偏国民政府在抗战末期的豫湘桂大溃败,像是扒下了自己的底裤,而最近面对“游击队”的接连大败、对美军援的迫切需求,让外资银行变成了仿佛是嗅到了血腥气味的鲨鱼——讹一讹呗,万一……万一成了呢?
当然,他们相信国民政府现在肯定拿不出这么多的钱,可是,借机弄点经济特权、金融特权,这些钱还不是几倍十几倍的轻易赚回来?
于是,外资银行们开始闭门会议,思索着该怎么向国民政府“合理”的索赔。
他们知道不能直接索赔,必须要通过其他方式来迂回——可是,用什么方式呢?
而就在他们思索着破局的时候,一位神秘的中国人出现了。
“各位,你们看共产党的这张宣传材料——这个人,率兵洗劫了上海的银行,又把钱分成明暗两路。”
老外们疑惑不解,说这个张安平干吗?
“各位先生啊,在我们中国有句话叫‘买路财’,还有种说法叫‘上供’——你们不觉得这秘密移交给侍从长的四千万美元,就是买路财、就是上供吗?”
神秘人双手一摊:
“那么,他为什么上供?为什么要交买路财?”
老外们顿时悟了。
因为他贪了!
想到这,老外们纷纷眼睛冒光,借口,这不就来了吗?!
……
这一天,一些外资银行的代表一齐出现在了国民政府外事部门,向国民政府递交了一份“诉状”。
他们没有谈及索偿之事,但却一个个义正辞严的表示:
在国民政府组织的上海大撤离中,保密局现任副局长张安平,贪墨了大量的财富——作为盟友,国民政府有义务、有责任,对其进行细致的调查!
为确保公正,盟军方面必须派出专人来负责调查事宜。
他们是为了调查张安平吗?
不是!
他们是借着调查张安平的机会,调查当初国民政府究竟拿到了多少钱,一旦有了确凿的数字,那么他们就有办法进行施压索赔!
这才是关键。
所谓的调查张安平,只不过是他们的幌子罢了。
面对这些外资银行的“发难”,国民政府的第一反应是直接否决:
上海大撤离,不是国民政府组织的一次规模化撤离行动!
但这番否决在外资银行引入了美国权力人物后,就失效了。
尽管国民政府觉得冤枉,因为上海大撤离真的不是国民政府组织的,可在美国人的施压下,他们只能“承认”。
那么,要命的问题来了——查,还是不查?
侍从长面对这个问题,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