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亮剑:让你发展,你带回一个师? > 第917章 矿区改革与承诺

第917章 矿区改革与承诺(2/2)

目录

美军观察组驻地。

麦克阿瑟准将,看着张合发来的那份“诚意满满”的“招聘启事”。他的表情极其精彩。

“一千根金条…年薪?”他感觉自已的呼吸都有些困难。

“将军,”旁边负责经济评估的专家苦笑着说道,“这个价码足以把我们麻省理工学院整个物理系都给‘买’过来了”

“张合他到底想干什么?”麦克阿瑟喃喃自语。

他原本以为自已已经很高估这个东方“巨人”了。结果发现对方的“胃口”和“手笔”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

“他是想把我们美国当成他的人才培养基地吗?”

“回复华盛顿。”麦克阿瑟揉了揉发痛的太阳穴,“把这份‘招聘启事’原文转发过去。”

“另外,告诉他们”

“……我个人建议批准。”

“因为,”他的眼中闪过一丝极其复杂的光芒,“我有一种预感。未来五十年,这个星球上最激动人心的故事,将发生在这片贫瘠,而又充满奇迹的土地上。”

“而我们美利坚必须参与其中。”

一个由“黄金”开道的“人才引进”计划,就这样以一种近乎“荒诞”的方式开始了。

而“太行工业大学”这座寄托了张合对未来无限期望的“象牙塔”。也即将迎来它真正的奠基时刻。

“太行工业大学”的奠基仪式,在一种奇特而庄严的氛围中举行了。

没有剪彩,没有宴会。取而代之的,是“铁牛”拖拉机震耳欲聋的轰鸣。十台崭新的“铁牛”在全体师生和战士们的欢呼声中,亲自拉倒了旧兵工厂的围墙,象征着一个封闭的、只为战争服务的旧时代已经过去;一个开放的、为了建设和未来的新时代正式到来。

而麦克阿瑟准将和他那支“美军驻太原观察联络处”的专家团队,则作为最尊贵的“客人”,全程观摩了这场“开学典礼”。

他们的表情是复杂的。

尤其是当张合在致辞中,公开宣布聘请他们中间的三名机械工程师和两名化学专家,为“太行工业大学”的“荣誉客座教授”时,这些美国专家的表情更是精彩纷呈。

“将军,张合这是在‘绑架’我们。”

在返回临时驻地的卡车上,麦克阿瑟的副官,一名来自西点军校的上校,低声说道:“他当着数千军民的面宣布了任命。我们如果拒绝,就等于是在政治上公开与他们决裂。如果我们接受……”

“如果我们接受,”麦克阿瑟接过了话头,他的目光望向窗外那片正在热火朝天建设中的根据地,声音干涩,“那我们,就等于是在用美国的技术,公开资助一个我们尚不了解的、正在飞速崛起的武装政权。”

“他把皮球踢给了华盛顿。”上校总结道。

“不。”麦克阿瑟摇了摇头,眼中闪过一丝连他自已都不愿承认的兴奋。

“他不是在踢皮球。他是在向我们‘展示’他的肌肉和筹码。”

“他当着我们的面把他的人才‘挖’走,还要我们乖乖地付钱(援助)。这个张合,他简直是一个比华尔街的银行家还要精明的魔鬼。”

麦克阿瑟的评估,很快就以“绝密”的等级传回了华盛顿。

而他麾下的那些技术专家们,则在得到“可以进行有限度的技术交流”的许可后,第一时间冲向了他们最感兴趣的地方——兵工厂的秘密车间。

当负责航空发动机项目的首席工程师哈里斯,在凌峰的“陪同”下走进那间戒备森严的“飞马”研究所时。

他看到了那台被拆解开来的“双黄蜂”发动机。

也看到了在那台“双黄蜂”的旁边,静静躺着的、那台由独立旅自已仿制出来的、凝聚了无数人心血的“太行一号”发动机。

“哦,我的上帝……”哈里斯这个见惯了福特和波音流水线的老牌工程师,在看到“太行一号”那粗糙但却五脏俱全的构造时,还是忍不住发出了惊叹。

“你们……你们就在这种环境下,用这种简陋的机床,把它给造出来了?!”

凌峰笑了笑,用流利的英语回答:“它还很不稳定,在三千转时,谐振问题依然无法解决。我们缺少你们的‘精密加工’技术。”

哈里斯下意识地走上前,他戴上白手套,如同抚摸情人一般抚摸着那冰冷的汽缸。他的眼中没有了政治,没有了傲慢,只剩下了一个工程师对技术的痴迷。

“不……不不不,”他喃喃自语,“你们的问题不在加工。在材料!你们的合金配方不对!你们看这里,”他指着一根曲轴,“这种公差换做是我们早就报废了。但你们……你们居然用一种闻所未闻的‘手工配重’方式,强行把它给‘平衡’了?!”

“这……这是谁想出来的天才办法?!”

凌峰的目光不动声色地瞟向了站在角落里,那个一直默默记录、面带微笑的儒雅中年人——陈伯良。

“是我们大学的,陈伯良教授。”

哈里斯立刻像见到了偶像一般冲了过去,抓住了陈伯良的手:“陈先生!您……您简直是个奇迹!这种‘土办法’,您是怎么……”

陈伯良谦和地笑了笑:“哈里斯先生过奖了。我们只是在用我们自已的方式,解决我们自已的问题而已。”

一场横跨了三个“国家”技术体系的“学术交流”,就这样以一种极其诡异却又出人意料的“和谐”氛围,在“飞马”研究所里展开了。

美国人带来了先进的理论和加工标准。

伊藤和宫泽这两个日本专家,则贡献了他们在材料学和光学上那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

而陈伯良则像一个博学的“导师”,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候“不经意”地提出一些“天才般”的构想,将所有人的智慧都引向那个“正确”的、但却隐藏着致命“后门”的方向。

“巨浪”计划的“工业心脏”,在这些各怀鬼胎却又“精诚合作”的“顶尖人才”的共同努力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开始“优化”和“升级”。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