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明末辽东从军行 > 第三百四十章 炮兵编制

第三百四十章 炮兵编制(1/2)

目录

尚可喜被杨林的忧国忧民之情所感动,大赞这是千古绝句!他对讲武堂的学员们道,杨参将以此诗词勉励我们,这是对我们何等的期望和信任?望眼整个大明恐怕也无人可及!我们能在他的手下当兵,得是多大的机缘啊!?因此不能虚度光阴,竭力完成现在所学的各项军事科目。以最好的成绩回报杨参将的信任!

尚可喜的话得到了绝大部分学员的赞同和认可。他们本来以为杨林肯定是一位粗犷的赳赳武夫,但是这首词却让他们重新认识了自己的这位主将。对杨林的印象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杨林并不知道自己剽窃来的这首诗词让学员们对自己的好感飙升,也不知道这首词对讲武堂学员们的冲击和震撼有多大。他只是觉得教员是古今中外最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把他的诗词拿来激励他人为国为民做事,恐怕他老人家也会同意和欣慰的。

整个十月,杨林几乎都呆在铸炮工坊。他不仅监督铸造进度和质量,也是与工匠们共同解决这期间产生的问题。譬如缺人调人,缺材料调材料。总之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往前抢工期,尽快将炮铸出来。

杨林每日不仅要关注铸炮事宜,水泥厂、铁矿场的建设进度也不时的需要他进行过问督促。本来他计划还要建火柴厂以及其他的民用工场。但是迫于后金方面可能发动的“浑河之战”,所有资源只能倾斜给军事类的工坊(厂)。

按照杨林的七点建议,铸炮铸模等事项几乎都在室内进行。这缩短了一些工序的工时。但是在整体上来讲铸炮进度还是比较慢。

对此杨林要求工匠们先生产铸造“飞雷炮”,这东西的制造工序要比正常火炮简单。说白了就是一个大号的铁桶,重点是铸模不出问题就行。所以“飞雷炮”的铸造进度相对来说较快,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已经铸造了二十门出来。并且经过了严格细致的检验,正式装备标营的炮兵。

叆阳标营额定炮兵二百四十人,按什伍编制,并没有给出更大的编制单位。因为按照明军的战术安排,炮兵只是战场上的辅助兵种,并不是什么重要力量。所以以什伍为单位足矣,弄多了反倒是耗费钱粮。

杨林与此观点正好相反,认为炮兵是决定战场胜负的“战争之神”。建设和训练一支强大的炮兵是克制后金军最重要的手段。因此早在八月份后金入寇沈阳那一次时,他就请示了熊廷弼和辽东都司府。经过一番软磨硬泡死缠烂打,终于获得了上方的同意和支持。在原有二百四十名炮兵的基础上,以“炮队辅兵”的名义招募了一百六十名炮手。将炮兵数量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将近七成。

这些新招募的炮手由杨林亲自挑选,都是在两次叆阳保卫战中有突出表现的丁壮。他们都有操作投石机、弩炮和野驴炮的实战经验。对远程兵器有一定的天赋和理解。名义上的身份是“炮队辅兵”,表面上干些赶车套马、维护火炮、搬运弹药等杂活儿,但在管理、训练、组织结构等方面与正式炮手无异。

“炮队辅兵”的军饷没有正式炮手高,上面拨下来的钱肯定不一样。为此杨林只能动用叆阳的税收,以各种补助的名义弥补了这一块的差额。这样就稳固了新炮手们的人心,不使他们有被差别对待之心。

按照叆阳标营原有的火炮数量,根本就用不了四百人的炮手。但是杨林未雨绸缪,提前招募了人手。所以二十门新铸的“飞雷炮”立刻就被装备了起来。

为了提高战斗力并释放人员潜能,杨林将原来每门炮由九至十人操作,压缩至平均每门炮四至五人。并在什的编制内撤掉了伍的编制,增加了小队、中队、大队的编制。

在杨林的计划中,以三三制编制炮兵部队。暨一个炮兵小队有三十人,拥有中型炮三门,轻型炮两门,速射炮一门,合计六门。其中炮手二十五人,剩余五人为队官、传令兵以及辅兵。

三个炮兵小队组成一个炮兵中队,拥有中型火炮九门,轻型炮六门,速射炮三门,合计十八门。每中队共一百人。其中炮手七十五人,剩余二十五人为中队官、小队官、文书、传令兵和辅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