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得到实打实的好处,就会主动改变(2/2)
埋骨沙漠深处环境极为险恶,沙漠深处存在大量的沙漠凶兽,若队伍贸然深入,不仅可能全军覆没,因而坚持“不冒无谓之险”的原则,确保行营始终不脱离核心防御圈与资源积累范围。
这种谨慎的策略,让第三行营在数年里既避免了不必要的伤亡与风险,又稳步扩大了控制范围,风源岭周边千里内的盗匪势力被清除了九成以上,商路通行率大幅提升。
经过近五年的稳定运作,第三行营已形成一套成熟且自给能力较强的体系,除原有三万修士与士卒外,通过改造盗匪、招募部族武修,总兵力增至近五万人,行营公库累计储存的修炼资源,足以在完全断绝外部支援的情况下,支撑数月。
尤其是作为第三行营核心中枢的风源岭,‘风啸锁魂阵’与‘雷霆法阵’经庄承山、祝霜两位大长老多次优化,防御范围扩大至五十里,外围各驻地也均布设了警戒法阵与防御工事,形成了“中枢稳固、外围联动”的防御网络。
另外,第三行营除去与近百个沙漠原生部族建立稳定合作外,还与起风岭货栈、水仙丘货栈会达成长期交易,资源获取渠道进一步拓宽,玄都宗、原沙宗等强宗都默认了这种合作关系,未再产生冲突。
................................
不过最初的时候,第三行营内部并非所有人都认同这种模式。
尤其是那些出身大宗门、或是自身修为高的修士,他们自持身份,觉得陈序安排的打击盗匪、经营货栈、组织狩猎采矿等事务,更像是凡俗势力的“小门小道”,而非名门修士该专注的事。
这些修士大多习惯了宗门内按部就班的修行模式,平日里要么在洞府中闭关修炼,要么参与宗门组织的高阶任务,对于这种需要与凡民、部族打交道,甚至要算计资源兑换、物资流通的“琐事”,打从心底里感到不屑。
他们私下里常会抱怨,认为陈序将过多精力放在这些“旁门左道”上,耽误了行营修士的正经修行,有失天云道宗作为北域第一大宗的体面。
更有甚者,在执行任务时会刻意敷衍,参与狩猎时只应付了事,不愿深入山林寻找珍稀兽类,负责与部族交易时,态度傲慢,不愿耐心沟通,导致几次交易险些出现矛盾。
不过,即便心中颇有微词,这些修士还不敢公然违抗,陈序是掌教真人钦点的第三行营都尉,手握行营的指挥权,且背后有宗门的明确支持,掌教真人在组建第三行营时曾下达严令,因而即便心中不情愿,这些修士也只能按指令行事,只是行动中难免带着几分消极与抵触。
但随着时间推移,情况渐渐发生了变化。
第三行营在陈序的统筹下,各项资源积累的速度远超众人最初的预期。
打击盗匪时缴获的各种资源,小部分归各营所有,大部分由各营根据修士、士卒的贡献分发下去。
寻矿队找到的灵矿与普通矿脉,开采出的矿石一部上交行营公库,一部分则直接分发给有需要的修士。
狩猎队捕获的猛兽,骨骼炼化成炼器材料,连最普通的兽血都能提炼成低阶补血药剂,几乎没有浪费。
与部族的交易更是让行营获得了大量稀缺的特殊矿石,这些资源通过祈原商会的收货站,兑换成修士急需的修炼资源。
最直观的变化体现在每个修士、士卒手中的资源分配上。
以往在宗门内,修士们获取资源多依赖宗门发放的月例,或是完成高难度任务后的奖励,数量有限且竞争激烈。
而在第三行营,只要积极参与任务,无论是打击盗匪、参与采矿,还是协助交易,都能获得远超宗门月例的资源回报。
那些原本对陈序做法不屑一顾的修士,在实实在在的资源面前,态度慢慢发生了转变。
他们发现这些看似“小门小道”的经营,不仅没有耽误修行,反而为他们提供了更充足的资源支持,能更快地提升修为,甚至一些从盗匪手中缴获的特殊珍材、从部族交易中获得的稀有材料,能直接帮助他们提升战力,或是炼制出更适合自己的法器。
其中一名来自道宗峰的通灵境修士,最初对参与部族交易极为抵触,觉得与“蛮夷部族”打交道有失身份,但通过交易获得了一株罕见的“凝魂草”,并借助这株灵草成功突破修行瓶颈后,便彻底改变了看法,此后,他不仅主动申请参与交易任务,还开始研究如何与不同部族建立更好的合作关系,希望能获取更多稀有资源。
还有一些自持身份的长老们的关门弟子,在看到身边的同门因积极参与任务而修为快速提升,手中的资源越来越丰富后,最后放下了所谓的“身份”,主动投入到各项任务中。
渐渐地,行营内对陈序的质疑声越来越少,认同声越来越多。
修士们不再觉得打击盗匪、经营资源是“小门小道”,反而意识到这些事务是支撑行营发展、保障个人利益的关键,他们开始主动配合,甚至会根据自身经验提出建议,整个第三行营的氛围从最初的消极抵触,逐渐转变为积极主动,凝聚力随之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