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世俗帝国建立100(2/2)
世家们不再满足于现有的版图,将目光投向了赵国的邻国,乃至新朝的边境。这正中皇帝下怀——野心一旦被点燃,便如燎原之火难以扑灭。但他早有准备,通过律法条文、赋税制度,在适当的时候收紧缰绳,让这些野心勃勃的世家既能冲锋陷阵,又不至于失控。
为了验证经济战的威力,新朝首先将矛头对准了赵国。商队携带海量廉价商品涌入赵国市场,丝绸压垮了当地纺织业,铁器冲击了传统锻造坊。
赵国百姓发现,新朝的货物不仅质量上乘,价格更是低廉得惊人。本土商贾纷纷破产,税收锐减,国库日渐空虚。然而,随着战争的深入,新朝发现单靠本国世家的力量,难以彻底击垮赵国这样的大国。于是,皇帝果断抛出橄榄枝,将赵国的世家和商人纳入利益体系。这些原本的对手,在利益的诱惑下,摇身一变成为新朝经济战的盟友。
经济的崩塌如同瘟疫般迅速蔓延。边关将领发现,与其死守城池,不如接受新朝的贿赂,开放关隘赚取巨额财富;大城城主为了保住自己的商业利益,纷纷与新朝暗通款曲;各级官员更是在金银的攻势下,成了新朝的\"地下代言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权力变得不再重要,利益才是永恒的追求。
赵国的百姓最先感受到经济崩溃带来的灾难。物价飞涨,粮食短缺,就连平日里衣食无忧的富户,也在层层盘剥下濒临破产。
底层民众食不果腹,怨声载道;中层商贾倾家荡产,对朝廷失去信心;上层官员醉心于权谋与财富,早已将国家安危抛诸脑后。整个赵国陷入恶性循环,国力日渐衰微。
当赵国皇帝惊觉国库空虚,民心尽失时,一切都已太迟。官员们忙着与新朝商人勾结牟利,军队失去了战斗力,百姓对朝廷彻底失望。新朝的经济战,如同温水煮青蛙,在悄无声息间瓦解了一个国家的根基。
而这,仅仅是新朝称霸之路的开始。腹黑皇帝与军师们站在城头,望着远方的烽火,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这场以利益为武器的战争,将成为他们征服天下的终极杀招。
暮色笼罩着邯郸城,城墙上斑驳的箭痕与焦黑的火迹诉说着连日来的惨烈。赵国就像一艘即将沉没的巨舰,缆绳般的商路与盟约早已系向新朝那艘更为坚固的战船。城中百姓望着城外荒芜的田野,粮仓里的存粮虽尚可支撑,但人心惶惶——当官员们忙着转移家财,将领们暗中与敌国书信往来时,这个国家的根基早已千疮百孔。
大皇子曾在边关创造奇迹,他率领残部扭转战局,击退新朝的试探性进攻,却在胜利的曙光中遭遇致命打击。一夜之间,军中流言四起,粮草神秘失踪,麾下将领纷纷倒戈。
而在国都邯郸,三皇子赵珵与皇后一党明争暗斗,将朝堂搅得乌烟瘴气。他们自以为掌控全局,却没料到最不起眼的五皇子赵珏,竟在魏国的支持下掀起惊涛骇浪。
赵珏暗中与魏国权臣达成密约,以割让边境三城为代价,换来五万魏军相助。这些魏军身着赵军服饰,与边关守将里应外合,沿着漳水流域长驱直入。
赵国精锐因\"添油战术\"被新朝不断消耗,防线在魏赵联军的冲击下如薄纸般破碎。邯郸城外的烽烟一日数起,警报声撕裂夜空,守城士卒望着黑压压的敌军,手中的戈矛止不住颤抖。
大皇子接到国都急报时,正与新朝对峙于长平关。他不得不放弃防线,连夜回援。而新朝军队如同狡黠的豺狼,不紧不慢地衔尾相随。当赵珩的十万精锐与魏军在安阳城外展开激战时,新朝主帅却率领轻骑绕道太行陉,直插赵魏边境。
他们拆毁桥梁、截断粮道,用铁索与鹿角将战场围成铁桶,将八万赵军与五万魏军尽数困在这片血色山谷中。
被困的两军陷入绝境。赵军粮草渐尽,魏军则发现后路被断。赵皇在宫墙内召来心腹,着人写下密诏:\"朕若崩殂,传位于珏。\"这份诏书由死士冒死送出,如同投进油锅的冷水。
赵国边关,大帅府里铜炉里的龙涎香混着血腥气,在冰冷的金砖上凝结成诡异的白雾。五皇子赵珏坐在御榻前,指尖死死攥着染血的诏书,仿佛父皇最后的笔迹在烛火下泛着暗红——\"朕若崩殂,传位于珏\"。
这行字像滚烫的烙铁,将他十年隐忍的委屈与不甘尽数点燃。他忽然仰头大笑,泪水混着鼻涕糊满脸庞,喉间发出困兽般的呜咽:\"终于等到这一天!\"
次日清晨,十万赵军如潮水般调转矛头。原本指向邯郸城门的戈矛,此刻齐刷刷对准了魏军营地。赵珏站在了望塔上,看着亲信将领将装满桐油的陶罐抛进魏军粮仓。冲天火光中,魏军主帅李桓的怒吼穿透晨雾:\"竖子尔敢!\"但回应他的,是赵军万箭齐发的破空声。曾经歃血为盟的盟约,在皇位的诱惑下,比薄纸还要脆弱。
断粮第七日,魏军营地已飘不出一缕炊烟。士兵们啃食着皮带与弓弦,目光渐渐变得血红。李桓望着军心涣散的部下,终于挥剑斩断营帐前的帅旗:\"突围!
\"五万魏军如出笼恶兽,所过之处鸡犬不留。他们踹开农户的柴门,将妇孺推搡在地,抢夺最后一把粟米;老人试图阻拦,当即被长矛刺穿胸膛。村庄在烈焰中呻吟,残垣断壁间回荡着婴儿的啼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