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九章 到达阿拉斯加(1/1)
巴西尔离开白城后向东北方向前进,他带上了几个会因纽特语言的罗拉维特兰人随同。随着舰队越来越往北,天气也是越来越冷,当舰队到达白令海峡的时候,这里已经封冻,无法再向北前进了。白令海峡位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带,冬季气候严寒,最低气温可达零下50度,且北冰洋的寒冷海水持续向南流动,导致海水结冰,通常在10月就会进入长达七个月的冰封期,浮冰群如移动的白色山脉,最厚处可达1.5米。
白令海峡对岸是阿拉斯加,在楚科奇北部、阿拉斯加西部沿海以及加拿大北部格陵兰岛沿岸多大两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总共不到5000的因纽特人。经过半个月的航行,船队来到了阿拉斯加西部的育空河河口地区。育空河发源于后世的加拿大育空地区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交界之处,先向西北流,经加拿大育空地区,至美国阿拉斯加州,在育空堡附近,转向西南,最后注入白令海峡诺顿湾(NortonSound)。育空河全长3185k,流域面积84.952万平方公里,育空河育空河水量充沛,河网密布,支流众多,其中在加拿大境内汇入育空河的支流有特斯林(tesl)河、大萨蒙(bigSalon)河、佩利(pelly)河、怀特(white)河、斯图尔特(Stewart)河、六十英里(Sirtyile)河、克朗代克(Klondike)河。育空河在道森(dawson)西北进入阿拉斯加州以后,先后有坎迪克(Kandik)河、查利(charley)河、波丘派恩(pore)河、克里斯蒂娜(christian)河、比弗尔(beaver)河、塔纳诺(tanana)河、科尤库克(Koyukuk)河、因诺科(Innoko)河等支流汇入。育空河是北美北部印第安人的“母亲河”,这里孕育着独特的北美文明。
育空河三角洲宽66.5公里,长87.1公里,面积约145k2,表面平坦,土质肥沃,大面积的湿地和沼泽地为野生动植物的生长和繁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虽然寒冷,但依然可以种植小麦、大麦和燕麦这些粮食作物。
在河谷的森林地带栖居着多种动物,较大的哺乳动物有黑熊、棕熊和灰熊;北美驯鹿、和驼鹿;在海拔较高处有山羊和绵羊,狼也很常见。还可见到诸如松鸡和雷鸟等鸟类。水禽则有多种鹅、天鹅和鸭。印第安人还经常设陷阱捕捉麝鼠、水貂、貂、猞猁、鼬、狐狸、渔貂和松鼠。在育空河中还有诸如北极茴鱼、江鳕、北美狗鱼、鲑和白鲑等鱼类资源。
这里的原住民主要是阿留申人(Aleutian),自称“尤南干”,群体约有5000多人,主要分布在阿留申群岛和阿拉斯加半岛。他们属蒙古人种,语言分乌纳拉斯卡、阿图、阿特卡3种方言,属爱斯基摩—阿留申语系,信奉万物有灵。他们的体质特征、语言文化与因纽特人基本相似。
阿留申人主要主要过着渔猎生活,他们在海边采集海贝、野菜、鲍鱼,抓捕鲈鱼、章鱼等海产。为了防身和守猎,他们用海象牙打磨之后当镖枪尖或者箭头。他们掌握着高超的狩猎技巧,尤其体现在狩猎海獭方面。
海獭是世界上最小的海洋哺乳动物,同时也是聪明绝顶的哺乳动物,它们在阿拉斯加、堪察加、千岛群岛沿海1海里范围内生活,仅在休息和生育时到陆上岩礁处活动,较多的时间还是在海水中生活。它们拥有一身光滑顺亮的毛发,后来被人称为“软黄金”,一些富裕的陆上居民愿意花大价钱购买,这就产生了利润丰厚的市场,有需求就有有市场,有市场就有杀戮。相对于2000年后的阿留申人而言,现在的他们还没有演变成为18世纪以后的海獭杀手,他们有他们的传统,比后人更懂得可持续发展,但他们的高超手段如同在冰原上捕猎海豹的因纽特人一样神乎其神。
阿留申人通过仔细观察发现海獭是一种活跃、好动、喜欢群居的动物,常常会组成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的群体一起在海岸线附近嬉闹、觅食,这对于猎人来说是狩猎的好时机,但海獭的嗅觉极为灵敏,能迎风嗅到8千米外的野兽和人类身上的气味,然后在危险来临之前就跑掉。
因此,为了避免海獭群跑掉,猎手们会仔细探查海岸线,寻找在岸边休息的海獭群落,然后从下风口接近海獭群,当靠的很近很近时,再突然跳起来,在海獭尚未反应过来之时,用简陋的武器,如棍棒、长矛(枪头为骨制或贝壳制)等杀死它们。
除了在岸上捕杀海獭外,阿留申群岛上的土着猎手们还发现,在海上也能较为轻松地猎杀海獭。这是因为海獭除了喜欢在岸上活动外,它们也很喜欢在海岸线附近的海藻区生活,甚至在大多数时间里,海獭都是睡在海藻上过夜。
海獭是一种很聪明的动物,大概仅次于海豚和黑猩猩,与鸟类中的乌鸦相当,大概有人类3-7岁的智商,3岁是基于基础认知能力评估,7岁的结论则是侧重工具使用等复杂行为的表现。值得注意的是,海獭使用工具(如用石头敲开贝壳)的行为确实展现了较高智能,这与灵长类动物的初级工具使用能力相似。为了防止自己睡着之后被海浪推到危险的远海或是岸边的礁石区,海獭会特意寻找海藻丛生的地方,然后通过不断打滚的方式把海藻缠绕在身上或是四肢抱紧海藻,让其发挥绳索的作用,把自己牢牢“系”在海面上,以防止在睡觉时被海浪冲走或沉入海底溺死。
在了解了海獭这一习性后的猎手们,一旦发现海獭聚集睡觉的海藻区,他们就会很小心地划着一种名为“拜达卡(baidarkas)”的小艇接近熟睡后的海獭,然后用长矛将其刺死,那些被海藻牢牢缠住的海獭根本躲避不及,很容易就会成为枪下亡魂。
拜达卡是指当地土着人常用的一种小艇,一般能坐一到三个人,其长3-6米,宽度不足60厘米,用树枝做框架,外表覆盖海豹皮,并涂抹有油脂防漏。这种小艇普通人很难掌控,在水面上很容易就会翻船,但在阿留申群岛的土着猎人手里,拜达卡却是最好的海上交通工具,非常快速灵活!因此人们将阿留申猎人称之为“世界尽头的水手”。
驾驶这种小艇的猎手们可以轻松出入很多海况危险的区域狩猎海獭,即使是最机警的海獭也躲不过拜达卡的追击!虽然海獭群一般在睡觉时,会留有几只海獭轮流放哨,让其发现有危险靠近时,用尾巴拍打水面,发信号让其它海獭赶紧潜水逃跑,不过这招也就在对付其它捕食者时效果还不错,可一旦碰到人类猎手后就失去了作用。
因为,土着猎手发现海獭潜入海里后,会组织多艘小艇在海面上形成包围圈,然后耐心等待海獭浮出水面呼吸空气,再瞬时将其刺死在海水中。有时候,为了避免海獭逃跑,有条件的阿留申土着猎手们还会在海里四面张网,然后不断追赶、拍击水面,将惊慌失措的海獭赶进网子里。
除此以外,针对海獭好奇和群体生活的习性,土着猎人们会找一块与成年海獭差不多大的木块,然后将其削成海獭的形状,也不需要雕的多像,有头有尾就行,然后涂上黑色染料或是用炭火烤黑,这样一个“假海獭”就制作完成了。一些比较讲究的假海獭还会蒙上海獭皮,然后涂抹带有海獭气味的尿液,来刺激、吸引其它海獭。当要开始狩猎时,猎手们会将制作的假海獭扔到合适的埋伏地点,然后等待好奇心重的海獭过来探查时再乘机将其刺死,或是引诱下潜的海獭上浮。
由于海獭的稀缺性和难以捕捉,后世的海獭皮的珍贵程度和价格都远超貂皮。海獭皮毛质地极为密集,每平方厘米的皮肤上有高达16万根毛发,是世界上最密最厚的毛皮,连生活在极低的北极熊皮和貂皮都有所不如。尤其是背中央的毛,比貂皮密4倍,而且其防水性和隔热性也是所有毛皮中最好的。
有些海兽靠着厚的皮下脂肪保暖,散热很少,如鲸鱼身上几乎没有毛,而它的皮下脂肪层却有几十厘米厚,可是海獭的皮下脂肪仅占它体重的1.8%。与鲸鱼和海豹的脂肪层占到37.6%相比,则是微不足道,起不到什么绝缘、保温的作用,海獭的保暖完全取决于它们拥有一层天衣无缝而厚重的皮毛,同时全身皮毛上涂了一层脂肪,可以达到滴水不沾的程度。
海獭的体重一般在30-50千克之间,因此一张完整的海獭皮重量大约占其体重的1\/3到1\/2,可达到大约在10-20公斤之间。因此,海獭皮是所有毛皮中最贵重的一种。而由于海獭只分布在阿拉斯加海域和美国西部。在这个时代,还没有出现在市场上。要是出现在市场上,一张完整的海獭皮应该可以卖到一两百德拉克马以上,在毛皮界绝对是天价。在整个北太平洋大陆和岛屿沿岸,可能生活着大概二三十万只海獭。
这些手段在文明世界里几乎都前所未见,充分体现了阿留申人鸡贼狡诈,虽然远离文明社会,但智商可并不低。因此,巴西尔的队伍受到了不少阿留申人的偷袭,每次袭击几乎都是精心布置,一击得逞并不恋战,而是撤退观察对方的反应,他们永远只在对方最懈怠的时候发动偷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