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投胎出了bug,关我什么事儿 > 第1707章 另一个妈

第1707章 另一个妈(2/2)

目录

劳格斯戴尔微微侧身,目光仿佛穿透了时间,“在艺术的世界里,我们常常自诩为发现者,寻找那些隐匿于尘世、却能与灵魂对话的闪光之物。”

“那还是前年,在巴塞尔那个喧嚣的展场,人潮汹涌,各种声音、色彩、观念激烈碰撞,几乎要淹没所有的感官。就在那时,我偶然步入一个并非我们画廊安排的、相对边缘的展厅,一组尺幅不大,却拥有奇异静默力量的油画,让我瞬间停下了脚步。”

老头描述着那几幅画如何在一片喧嚣中,以一种近乎内敛的倔强,牢牢抓住了他的视线。

“那是一种经过高度提炼的色彩与光影,笔触大胆而肯定,构图极具现代感,但画面深处,却流淌着一种......嗯,一种难以言喻的、深邃而宁静的诗意。”

“它不属于任何时下流行的、喧哗的流派,它只是静静地存在着,却仿佛能吸收所有的噪音。那一刻的感觉很奇妙,像是触动了我内心关于永恒与瞬间的某种感知。”

劳格斯戴尔幽默地提到自己如何像发现了宝藏的探险家,立刻通过展方寻找艺术家的联系方式。

“我甚至没来得及看完那个展区的其他作品,”他笑道,“生怕慢了一步,这位名叫曾敏,即将和丑国一家不怎么,嗯,算了,丑国那种地方有什么艺术?丑国的一家画廊合约到期的女性画家,就会被高古轩那个精明的家伙,或者白立方、佩斯那些虎视眈眈的同行们抢走.....”

台下一片笑声,老头轻描淡写且在伦敦属于喜闻乐见的贬低了一下丑国的画廊,又将几家顶级画廊的名字信手拈来,仿佛那是一场无声的战争。

如何通过数位中间人,辗转拿到曾敏的联系方式,如何经历了长达数月的、跨时区的越洋电话和信件以及亲自面谈。如何巧妙地与高古轩那位“总喜欢用美元支票说话”的老朋友、白立方那位“迷恋概念胜过视觉本身”的女强人,以及佩斯画廊那位“总想打包艺术家整个生涯”的野心家周旋。

“手写的信件,带着纸张和墨水的温度,更显得诚意十足.....我飞了两次中国,与曾敏女士深谈,在她那间充满松节油芬芳的画室里,我更加确信了自己的判断。”

“我们谈论塞尚的结构,谈论博纳尔的色彩魔术,谈论莫兰迪的静谧,也谈论她如何将东方式的生命感悟,不着痕迹地融入油画的材质与光色表达之中.....”

“最终,里森画廊凭借我们对于艺术家长期发展的诚意和全球推广的清晰规划,在高古轩和佩斯的夹击下,赢得了曾敏女士的信任。”

这番叙述,既点明了曾敏作品的艺术价值足以引起顶级画廊的争夺,又巧妙地抬高了自家画廊的格调,更从侧面烘托出曾敏的份量。

“这不仅仅是一份代理合同,”劳格斯戴尔郑重地说,“更是一场基于相互理解和共同艺术信念的结盟。我们相信,曾敏女士的艺术,能够为伦敦,为欧洲,带来一种全新的、深刻的视觉体验和哲学思考。”

李乐在台下听着,心里不得不佩服,这胖老头才是捧人的高手。

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而是通过讲述一个真实或至少听起来真实的发现之旅和竞争故事,既凸显了曾老师艺术的独特价值,又巧妙地将里森画廊的地位和眼光抬升到了比高古轩等顶级画廊更高的位置,更从侧面将曾敏塑造成一个备受追捧、最终慧眼择良木的艺术家形象。

不显山不露水,却把该夸的点都夸到了,听得人心里舒坦,又不觉得谄媚。

最后,劳格斯戴尔微笑着,手臂优雅地伸向侧方小门的方向,声音提高了些许,带着由衷的敬意,“现在,女士们,先生们,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有请我们今天当之无愧的主角,一位以其深邃的笔墨、诗意的构图和融汇东西的美学探索而备受赞誉的艺术家,曾敏女士!”

话音刚落,侧门轻启。

曾敏款步走出,一袭深湛如夜空的蓝色香云纱连衣裙。立领斜襟,线条简洁流畅,并无过多缀饰,唯有腰间一根同色系的本料细带轻轻一束,便勾勒出依然窈窕的腰身。

香云纱特有的哑光质感与微妙起伏的莨绸花纹,在展厅专业的灯光下,漾开一种沉静如水、温润如玉的光泽。如同月华流淌在静谧的湖面。裙长及踝,动静间裙摆微漾,一如行云流水。

头发在脑后挽了一个低髻,只用一枚简单的珍珠发卡固定,几缕不易察觉的碎发垂在耳侧,平添了几分随性与温柔。全身上下,没有佩戴任何闪亮的首饰,只在腕间绕了一串品相极佳的沉香木珠。

一袭浅浅的、得体的微笑,沉静如水的眼眸,那是一种经过岁月淬炼、学识滋养后沉淀下来的知性优雅,仿佛将东方的含蓄内敛与西方现代女性的独立自信,完美地糅合于一身。

曾敏一出现,现场立刻响起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她微笑着,目光平和地扫过全场,微微躬身向观众致意。随后走向劳格斯戴尔,伸出手。老头却哈哈一笑,热情地张开双臂,不由分说地来了个标准的贴面礼。

李乐在台下看得眼角一跳,条件反射般地身子一挺,差点就要站起来,这动作在他这当儿子的眼里,多少有点“逾矩”。

却被一旁的高峰参赞眼明手快地按住了胳膊,“诶,干嘛?小子,稳当点,入乡随俗。”

李乐这才恍然回过神,讪讪地坐了回去,摸了摸鼻子。

简短而友好的互动后,曾敏走到了话筒前。她调整了一下麦克风的高度,动作不疾不徐。展厅内渐渐安静下来,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她身上。

“谢谢劳格斯戴尔先生如此动人的介绍,您把这过程描绘得像一个寻找圣杯的传奇,让我几乎要怀疑主角是不是我自己了。”

开场一句小小的幽默,瞬间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台下响起一阵轻松的笑声。

声音继续透过麦克风传来,清晰、柔和,带着一种舒缓的节奏感,临时加强的英语,虽然带着点口音,却也平添了几分别样的韵味,“也感谢各位来宾,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傍晚,拨冗来到这里。”

“站在这里,面对这么多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站在这里,面对这么多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目光,我其实心怀忐忑。”一个简短的停顿,让这句话在空气中稍作停留。

“绘画于我,从来不是一种炫技,也不是对某种文化符号的简单转译。它更像是一种内省的旅程,是试图捕捉那些漂浮在意识与无意识边界的光影、情绪和记忆的碎片。”

“我的创作,或许可以理解为,是在试图从这些碎片中,提取那些触动我心灵的、关于光、色彩、记忆与情感的本质瞬间。”

曾敏侧身,示意了一下身后那幅《琴房的姑娘》,“就比如这幅画,它并非对一个具体场景的忠实再现。我试图捕捉的,是午后阳光穿过窗棂,在少女周身形成的光晕,是琴键的几何形状与柔软躯体之间的张力,是那种沉浸在个人世界中的、静谧而饱满的情绪氛围。”

“我削弱了不必要的细节,强化了色彩之间的关系和笔触的节奏,希望观者能感受到的,不是一个在弹琴的女孩,而是那种沉浸感本身,是光线与寂静交织出的、如同低吟浅唱般的视觉旋律。”

“我深受西方现代主义大师们的启发,尤其是印象派和后印象派对于光色解放的探索,以及表现主义对于内在情感的直接抒发。但我始终认为,技术、流派、观念,最终都是为了表达服务的。我追求的不是风格的标新立异,而是在画布上构建一个能让视觉和心灵同时栖息的诗意空间。”

“在那里,色彩有自己的呼吸,笔触有自己的律动,而观者,可以带着自己的经验与情感,进入其中,获得属于自己的解读与共鸣。”

曾敏的语调始终平和,没有慷慨激昂,却自有一种笃定的力量,“能与里森画廊合作,对我而言是一个新的起点。”

“这意味着我的作品将面对更广阔、更多元的审视与对话,这既令人期待,也让我心怀谦卑。艺术之路漫长,我始终是一个学习者,在自然与生活面前,在画布与色彩面前,保持观察,保持感受,保持尝试。”

“再次感谢大家的到来,希望今晚,在这些画作前,您能收获片刻的宁静与心灵的触动。谢谢。”

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空洞的宣言,只有对自身艺术实践的清晰阐述和真诚态度。致辞结束后,掌声再次热烈地响起。

接着是一个简短的仪式,劳格斯戴尔代表里森画廊,将一份精美的合约样本递给曾敏,象征着她正式成为里森画廊的代理艺术家。

克里克特这时凑近李乐,低声解释道,“小子,知道你妈这一步意味着什么吗?”

“应该,很厉害吧?”

“嘁,”老太太白了李乐一眼,“你除了厉害,还知道什么?”

“里森画廊在全球当代艺术界是顶级的平台之一。正式签约,意味着你母亲的作品进入了他们全球的代理、展览和收藏系统。不仅仅是宣传推广的力度、展览的级别会完全不同,更重要的是,这代表了主流艺术市场和国际顶尖藏家对她学术价值和市场潜力的高度认可。”

“以后她的画作定价、流通、乃至艺术史地位的构建,都会进入一个全新的轨道。这可不仅仅是开个画展那么简单,这是真正意义上,跻身国际级艺术家行列的重要标志。”

“什么都不懂,你哪怕能多遗传一点儿艺术细胞呢?浪费了,浪费了啊。”

李乐不以为意的笑了笑,同样也深刻地意识到,这场看似低调的开幕式,背后所蕴含的分量。看着台上从容应对的曾老师,作为为儿子,心中那股自豪感不禁又增添了几分,心道,俺娘威武,以后躺平!!

而之后的交流环节,曾老师再次让李乐的胸口高挺了几分。

一位评论家问道,“您提到意境与印象派的瞬间性结合。但在技术上,您如何解决油画材质本身的厚重感与追求的空灵、飘逸之间的潜在矛盾?”

曾敏略一思索,“这是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我认为矛盾可以转化为张力。”

“比如削弱油画的覆盖性,更多采用薄涂、罩染,甚至有时会用刮擦留下偶然的痕迹,让画布底层的光和色若隐若现。”

“至于笔触上,更多的借鉴书法和写意画的笔意,追求书写性的流畅与节奏,而不是塑造坚实的形体。色彩也并非完全遵循客观,更多是心象的投射,试图用色彩的呼吸来营造空间的流动感。可以说,尝试在用油彩写意。”

一位女记者问及她近期画作中似乎减少了对具体物象的依赖,是否意味着向抽象表现的进一步探索?

曾敏微微一笑,“或许可以理解为一种具象的升华。我并非要抛弃物象,而是希望物象本身的形式感、色彩关系能更直接地说话,削弱其叙事性,强化其音乐性般的纯粹审美价值。”

“它依然源于我对世界的观察,只是经过了更主观的提炼。”

一位藏家模样的人问及今天将要展出的一幅画,“曾女士,您的作品市场前景近年来备受关注。您自己如何看待艺术创作与市场价值之间的关系?”

这个问题略显尖锐,周围安静了些。曾敏略一沉吟,坦然道,“艺术家需要生存,画廊和藏家的支持是创作得以持续的重要条件。我尊重市场规律,但创作时,我竭力不让市场的预期左右我的画笔。”

“我相信,一件真正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是其内在生命力的自然延伸,它应该能够打动人心,引发思考。这样的作品,其市场价值会是水到渠成的结果,而非追逐的目标。”

“劳格斯戴尔先生和里森画廊的专业性,也正在于他们善于发现并培育这种内在的价值。”

李乐站在人群外围,看着被众人环绕、侃侃而谈的曾老师。

灯光下的她,神情专注,目光明亮,带着种优雅的沉稳与练达,散发着一种他平日里在家中不太常见的、带着个人魅力的自信与光彩。

一种混杂着骄傲、钦佩,甚至还有一丝陌生感的复杂情绪在李乐心中涌动。

他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意识到,眼前的,不仅仅是在家操心饭菜咸淡、关心衣食冷暖、被老李和两个小家伙缠得头疼的老妈,更是一个在广阔的专业领域里拥有自己坐标和声音的艺术家。

开幕式环节结束后,来宾们开始自由参观画作。

李乐这也算第一次,不是以捣蛋鬼或家属的身份,而是作为一名纯粹的观众,沉浸式地欣赏曾老师作品的正式展出。

漫步在展厅里,听着身边不同肤色的观众们,用各种语言低声交流着。

“色彩的高级灰用得大胆又和谐,有维亚尔的味道,但又更明朗些.....”

“这笔触,既放松又极其准确.....”

“你看这幅,光影的处理太妙了,仿佛能闻到清晨湿润的空气.....”

“一种东方的诗意,但表达方式完全是现代的.....”

那些窃窃私语般的评价,虽然不能完全听懂,但其中流露出的欣赏和赞叹是显而易见的。

李乐心里那份美滋滋的得意劲儿,比他自己前些天在巴萨罗那的大厅里,还要舒坦。哎呀,美滴狠,美滴狠!!

就在他走到一个转角,准备仔细端详一幅名为《水面》的作品时,差点与迎面走来的人撞个满怀。两人同时抬头,都是一愣。

“诶?”

“诶!”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