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1981,文豪从返城知青开始 > 第826章 网络时代的散文

第826章 网络时代的散文(2/2)

目录

余光中:“三石,你说说网络时代。”

孙朝阳:“其实,散文要有大境界,大主题是国内作家贾平娃在九十年代初提出来的,所谓,大散文。在实体书时代,确实很好,很有见地。但在网络时代却不适用了。实体书时代,大家去书店买到书后,无论书写得如何,毕竟花了钱,都要读完。但在网络时代,如果一篇文章不合自己胃口,读者也没有耐心,直接点右上角的叉了事。生活节奏快,自然没有人会耐心看大题材,大题材最大的问题是趣味性不足,不适合用来休闲之用。”

“这里就要说到网络文学的特点,那就是情绪化、休闲化和碎片化阅读。”

龙三公主:“孙先生在国内就是一家大型文学网站的老板,对这个新兴行业自然是非常熟悉的,请继续说下去。”

孙朝阳点头,接着说:“大娱乐时代,大家上网就是图个愉快的阅读体验,余光中先生的文章生动活泼有趣,是非常适合的。相反,如果我的《文化苦旅》现在放网上,估计会扑街的。”

余老先生:“三石你谦逊。”老先生虽然年事已高,但对新生事物还保持着强烈的兴趣,又提议:“三石,你说说现在的网文,专指发表在网路上的散文。”

其实中国散文家协会访问团这次来新嘉坡和海外华语作家交流的主题就是网路时代的散文,国内因为网络发展走在世界前例,网络文学更是快人一步,已经形成完整的体系,孙朝阳这次的主要任务是把网络文学推向海外。

这事就从散文开始。

他就侃侃言道,国内的网络散文创作其实都是网友心有所的,顺手在网上写下的随笔。文章发表后,读者在评论区评论,观点相同的慢慢成为知音。所以,从一开始,网络散文就带着社交属性。

散文的主要发表原地有以下几种,一是天涯社区的《碧海银沙》,。二是《荣树下》,三是新浪博客。所写的文章也是天南地北,各种稀奇古怪的内容都有。

最近影响力比较大的散文家是马伯庸,他刚从新西兰留学归国不久。虽然主要创作长篇小说,在网上发表有《风起陇西》《殷商舰队玛雅征服史》等长篇小说,但散文随笔也写了不少,其内容大多是写留学时的衣食住行。

孙朝阳来了谈性,介绍道,马伯庸的散文有个特点,由小见小,由琐事中见趣味。比如他有篇写方便面的作品,说的是,留学生因为不习惯海外的饮食,方便面成为大伙儿救赎灵魂的良方。他写市面上几种方便面的味道区别,口感区别。写用一百度开水泡面和八十度开水泡面的区别,写泡面和煮面的区别,写加火腿肠和加午餐肉的区别,写得有趣极了。

题材很小,但偏偏可读性极好。为什么呢,因为在网络上,宏大叙事读起来太累,还真就这种小品才适合发表。

这大约就是现在网络散文创作的特点吧。

余光中老先生平时也上网的,只不过因为老花眼,阅读时长不够,却也不陌生,他很有兴趣地和孙朝阳探讨起来,还拿起笔记下马伯庸的作品名,说是下来去读读:“对了,那位马先生有没有书籍出版,我去买几本看看。”

孙朝阳面上的笑容凝固:“有……是有……就是……怕是找不到……”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