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6章 三体启动(1/2)
姚海南闻言一惊,三十多万字的体量的科幻小说也不是没有,却大多是在出版社直接出版,上杂志的可没见过。
原因很简单,一本杂志毕竟只有那么多页数,还有分成好几个板块。比如《科幻世界》,每期除了发表几部短篇小说,还有刊载一部翻译作品,还有评论什么的,这样才谈得上内容丰富。如果刊载长篇小说,一部就把所有版面占完。
因此,即便是如《收获》《当代》《十月》这种大体量的期刊,即便发表长篇小说,也多采用节选的方式。
第二个原因是,不同于实体书出版,小说的内容差一点也无妨。期刊则不同,必须非常经典,否则读者是不会买账的。
这些事情刘慈新应该是清楚的,可他为什么还直接寄过来一部长篇呢?
姚海南内心中充满了疑问,只道:“我先看看稿子再说。”
便坐在电脑前打开了文档。
其他编辑也同样觉得奇怪,纷纷喊:“小刘,你把稿子也传给我。”
于是,一场愉快的阅读旅程开始。
故事一开始的背景是特殊年代,女知青叶文洁目睹物理学教授的父亲惨烈的死亡,自己也受到牵连,被下放到大兴安岭做知青。在那里,她第一次体会到爱情,并爱上了一个男青年。然而,特殊年代的人性是扭曲的,她被男友举报阅读反动书籍《寂静的春天》,受到审查。
此时的叶文洁对人类社会彻底失望,内心中渴望外部力量的介入。
“写得真不错。”姚海南一边阅读,一边在qq群里和同事讨论着。
“对,有种我们小时候读伤痕文学的味道。这种现实题材的内容很难写,大刘写得这么精彩,可见其写作功力。”
“但是,刘慈新一开篇用了这么大篇幅写大兴安岭插队的故事,好像并不科幻,这还是一本科幻小说吗?他应该投稿到《收获》。”
“哈哈,现在的文学期刊还收伤痕文学吗?过时的玩意儿,读者也不喜欢读。”
“大刘这么写肯定有他的原因,我们继续读下去。”姚海南说。
于是,故事继续推进,进入红岸基地部分。
叶文洁因为天体物理专业调入森林深处的红岸基地,这里表面上是国防工程,实际上是探索外星人的项目。在故事中,大刘详细地介绍了红岸基地的工作原理,组织结构和科学家是如何工作的。
茫茫林海,白雪皑皑,巨大的雷达天线。
“真不错啊,有种冷战时的神秘色彩。”一个编辑感慨:“写得让人身临其境。”
另外一个编辑在qq群力发言道:“这种氛围,有点孙三石《球形闪电》中,主角去前苏地区那个制造球形闪电基地时的味道,显然大刘是受到了那本书的启发。”
“对,有点那个味道。说起来,两本书的冷峻的文字风格还真是一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