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3章 意大利跳反(2/2)
这场旨在彻底肃清异己的政治风暴,持续了半个多月。
到了十月初,墨索里尼仔细翻阅着秘密警察头子呈递上来的最终报告,脸上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神色。
报告上列满了被逮捕、被秘密处决、被解职、被严格监控的人员冗长名单。
几乎所有已知的具备一定影响力的反对派声音,都已被物理上消灭或强制沉默。
党和政府内部进行了一轮彻底的大换血,所有关键岗位,从中央各部到地方大员,都换上了对他绝对忠诚或者深知利害关系而不敢有丝毫二心的“自己人”。
军队内部也配合进行了秘密的审查和人事调动,那些可能基于意识形态而强烈反对退出战争的军官,被以各种理由明升暗降,或调离拥有实际指挥权的岗位。
内部的障碍已经被铁腕扫清,墨索里尼感觉自己的权力宝座从未如此稳固。现在,是时候向全世界亮出底牌,完成这最后一跃了。
一九四三年十月五日,一个看似平常的星期二。
罗马的天空阴沉,铅灰色的云层低垂,似乎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风暴。
中午十二点整,意大利境内所有的广播电台都中断了正常节目,一个所有意大利人都无比熟悉曾无数次让他们热血沸腾的声音,通过无数的扩音器和收音机,传遍了半岛的每一个角落,也传向了密切关注欧洲战局的整个世界。
“意大利的人民!革命的同志们!”
墨索里尼的声音依旧充满了他特有的煽动力,但若是足够细心,便能察觉到那声音底下隐藏的紧张和干涩。
他首先用沉痛的语调,大肆渲染了战争带来的深重苦难和无尽牺牲。
“我们的人民,我们伟大的国家,已经在这场漫长而残酷的战争中流尽了鲜血,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
他将意大利描绘成一个被拖入无尽冲突的受害者,一个为了虚幻理想而几乎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悲剧角色。
接着他的话锋开始巧妙地转向,将矛头指向了曾经的盟友:“然而我们曾经的盟友,他们给了我们什么?是空洞无物的承诺!是遥不可及的希望!他们要求我们,意大利的儿女,为了一个遥不可及的国际主义幻梦,流尽我们最后一滴血,这是对意大利民族根本利益的赤裸裸的背叛!”
他的声音陡然提高,充满了表演出来的“义愤”。
“我们不能,也绝不会,为了别人的理想而牺牲我们自己的国家和人民!”
他声嘶力竭地喊道:“继续这场毫无希望的战争,只会将我们深爱的意大利拖入万劫不复的毁灭深渊!”
在所有人的心脏都被吊到嗓子眼的时候,他抛出了那颗早已准备好的注定将震惊世界的重磅炸弹:“因此,基于最高的国家利益,为了拯救意大利免于彻底的毁灭,我,贝尼托·墨索里尼,以意大利社会主义共和国领袖的名义,在此郑重宣布——意大利,从即刻起,退出第三国际,解除与不列颠联盟、法兰西公社及其他一切相关势力的同盟关系,我们不再参与这场与我们民族生存根本相悖的战争!”
消息如同晴空霹雳,瞬间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剧烈的政治地震。
伦敦,莫斯利先是难以置信,随即暴怒地掀翻了办公桌,痛骂“卑鄙无耻的叛徒!”,但在他内心深处,墨索里尼的举动也让他不由自主地萌生了类似的想法;在法国南部山区仍在苦苦支撑的法兰西公社残部,听到广播后,士气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巴黎的瓦卢瓦面色死灰,他知道这意味着南方的战略侧翼彻底洞开,覆亡只是时间问题;远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利坚联合工团内部,也陷入了巨大的震惊和激烈的争论,墨索里尼的临阵倒戈让他们预想中大规模干预欧洲的计划遭到了迎头痛击,前景变得扑朔迷离。
这仅仅只是开始,就在国际社会还在竭力消化这一惊人背叛所带来的冲击时,不到两天之后,十月七日,意大利外交部长齐亚诺再次出现在精心安排的媒体发布会上。
他面带恰到好处的“如释重负”和一丝“外交胜利”的矜持,向翘首以盼的国内外记者公布了一份文件,正是九月十日在伯尔尼与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及非洲法国秘密签署的“和平条约”。
齐亚诺以精湛的演技,将这份早已签订一个月的密约,巧妙地描绘成是意大利宣布退出第三国际后,凭借其“卓越的外交智慧”和“墨索里尼领袖的英明决断”,迅速与帝国公约各方达成的“伟大和平成果”。
他宣称这份条约“在极端困难的局势下,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意大利的国家尊严、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是“意大利外交史上一次伟大的胜利”。
尽管外界明眼人稍加推算就能发现时间上的蹊跷,强烈怀疑意大利早已秘密媾和,但在意大利国内,所有的舆论机器早已被墨索里尼集团牢牢掌控。忠诚于他的报纸、广播开始开动马力,连篇累牍地疯狂造势。
《意大利日报》的头版通栏标题使用的是激动人心的特大号字体:“领袖的英明抉择:拯救国家于水火!”
《人民之声》报则用整个头版欢呼:“和平降临亚平宁!墨索里尼用无与伦比的智慧为意大利赢得了光明的未来!”
广播里,被严格筛选的评论员们用激动得近乎颤抖的声音,一遍又一遍地向民众宣称:“在伟大领袖的带领下,我们不仅成功摆脱了这场毫无希望的战争泥潭,更迫使强大的敌人接受了我们的和平条件!这是意大利外交史上最辉煌、最伟大的一页!”
紧接着发生的事实,似乎也在有意无意地“印证”着这些铺天盖地的宣传。
在意大利北部,奥匈帝国的军队开始有条不紊地从占领区撤军,灰色的军列和车队反向行驶,将一片片土地交还给前来接防的意大利军队。
在南方,非洲法国的部队也陆续登上了运输船,缓缓驶离了他们占据已久的西西里岛和卡拉布里亚的海岸线。
这些“敌人撤军”、“国土光复”的景象被官方摄影师精心拍摄下来,制作成新闻影片,在全国各地的电影院和露天放映点反复播放。
对于绝大多数被蒙在鼓里只渴望结束战争恢复正常生活秩序的普通意大利民众而言,他们看不到伯尔尼密约中那些屈辱的巨额赔偿条款和未来将受制于人的政治经济约束,他们只看到实实在在的和平到来了,凶恶的敌人撤走了,战争似乎真的结束了。
“是墨索里尼做到了!”
“他真的用外交手段解决了问题!”
“是他拯救了意大利,避免了更大的灾难!”
这样的声音开始在社会上流传,起初还带着些许迟疑和观望,但随着和平的真实感一天天增强,最终汇聚成了对墨索里尼个人的又一轮崇拜浪潮。
民众的欢呼声再次在威尼斯宫外的广场上响起,人们挥舞着旗帜,呼喊着他的名字,似乎完全忘却了不久前的物资匮乏、战争失利以及那场悄然发生却被刻意忽略的血腥清洗。
墨索里尼再次站在他办公室那扇巨大的落地窗前,俯瞰着下方广场上“欢庆和平”的人群,脸上露出了掌控一切的笑容。
内部清洗铲除了隐患,外部撤军粉饰了太平,舆论操控引导了民意。
通过精心的策划、无情的镇压和无耻的背叛,他成功地让意大利退出了战争,保住了自己的权力宝座,也保住了更多意大利人的性命,保住了意大利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国体。
一九四三年十月,意大利社会主义共和国以一种极不光彩的方式,退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血腥舞台。
而贝尼托·墨索里尼,则完成了他政治生涯中最大、最冒险,也最为后世争议的一次赌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