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3章 斜爆轰发动机实验(1/2)
将首次公开展示其十年磨一剑的核心成果——采用新型燃料构型的斜爆轰发动机(ObliqueDetonationEnge,ODE)原理样机,在真实飞行模拟环境下的稳定点火与持续运行。
“北极星”实验室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科研设施,而是一座集成了极端环境模拟能力、超高精度测控系统与多物理场耦合分析平台的“未来引擎摇篮”,也是尼古拉花费巨资打造的最新型俄国风洞之一。
整个实验室占地超过8平方公里,主体结构深入花岗岩层,以抵御地震与电磁脉冲干扰。其核心为一座世界最大的连续式高焓风洞——“极光-9”,可模拟从海平面至100公里高空、马赫数0.5至16的全飞行包线气流环境。
风洞主测试段长达120米,内径3.5米,采用液氮冷却的双层壁面设计,确保在持续10分钟、温度高达3200K的高温燃气冲刷下结构不变形。
气流由远东南方汽轮机厂定制的GDT燃气轮机群驱动,经多级压缩与加热后,通过拉瓦尔喷管加速至目标速度。尤为关键的是,
该系统配备了由敖德萨数控机床公司研制的“量子级”主动流场调控阵列,可在毫秒级时间内对来流进行微调,实现±0.01马赫的精确控制,为斜爆轰波的稳定起始创造了近乎理想的初始条件。
数据采集方面,实验室部署了超过12万组传感器,涵盖压力、温度、热流、组分光谱与高速纹影成像。其中,由索洛维耶夫集团提供的耐高温单晶光纤探针,可直接插入燃烧室前缘,实时捕捉爆震波锋面的压力跃变过程。
所有数据通过专用光纤网络传输至中央AI分析平台“伏尔甘”,该系统基于马达西奇提供的航空发动机故障预测模型演化而来,具备每秒处理2.3PB数据的能力,能在试验过程中即时判断燃烧稳定性并动态调整供油策略。
本次试验代号“曙光破晓”,目标是在马赫8的来流条件下,实现斜爆轰发动机的自持燃烧,并维持稳定推力输出不少于250秒。
而测试的发动机也经过多项技术升级,其中燃料喷射系统:采用马达西奇动力公司研发的电磁脉冲阀,实现每秒10万次的燃料脉冲喷射,确保爆震波持续稳定。
热防护体系:索洛维耶夫集团开发的碳化钽-陶瓷复合材料,成功将燃烧室壁面温度控制在2800℃以内,较传统镍基合金提升40%耐温能力。
发动机控制器是由北极星实验室开发的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系统,可根据爆震波传播参数实时调整燃料供给量,误差控制在±0.3%以内。
上午9时17分,随着尼古拉一声令下,“极光-9”风洞启动。GDT机组全功率运转,压缩空气经预热段升温至1200K后注入主测试段。
10时03分,气流速度稳定在马赫8.1,雷诺数达到飞行高度30公里时的等效值。此时,安装于测试台的斜爆轰发动机原型机开始预冷与惰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