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5章 拿下利比雅半壁江山(1/1)
而且这些军队中8000人是哈米斯的忠实精锐,2000人是北极星安保部队的特战部队,他们配备t-90主战坦克、bp-3步兵战车及多管火箭炮系统、无人机、狼獾机器狗和北极星安保公司的空中和海上支援力量。
赛义夫凭借北极星情报部门的高效运作,积极与以哈夫塔尔为首的部队展开沟通。哈夫塔尔麾下诸多将领,在卡大佐时代曾获利颇丰,面对赛义夫的回归与慷慨承诺,内心开始动摇。
赛义夫深知这些将领的弱点,以高官厚禄、既往利益保障以及未来权力分享为诱饵,成功策反众多关键人物。这些将领的倒戈,如同多米诺骨牌效应,使得哈夫塔尔部队内部人心惶惶,士气受挫。
4月5日,哈米斯率2.3万主力部队自苏尔特出发,沿A1高速公路向东推进,目标直指艾季达比亚——这座位于东西利比亚交界处的战略枢纽城市,是通往班加西的第一道门户。
此次进军采取“三轨并行”策略:军事打击轴:由哈米斯亲自指挥机械化旅作为前锋,配属北极星提供的空中侦察无人机群实时监控敌情;
内部瓦解轴:利用赛义夫录制的广播讲话与传单空投,强调“恢复秩序、重建利比雅、惩治腐败”,并承诺既往不咎;信息欺骗轴:北极星电子战小组实施GpS干扰与虚假无线电通讯,制造“大规模增援部队正在南线集结”的假象,迫使LNA分散防御。
面对LSF的压境,艾季达比亚守军原计划依托城市外围工事进行抵抗。但随着LSF部队逼近,驻防该市的第16机械化旅旅长阿卜杜勒·拉赫曼公开宣布倒戈,率部打开城门迎接哈米斯。
4月8日清晨,LSF未发一弹即进驻艾季达比亚市中心,缴获燃油储备站、弹药库及一座小型空军基地。此役标志着LSF首次实现“非对称控制”——即以极小代价夺取关键节点,极大提升了士气与战略主动权。
拿下艾季达比亚后,哈米斯并未休整,而是立即挥师北上,直扑哈夫塔尔的大本营——班加西。作为利比雅第二大城市和东部经济中心,班加西拥有复杂的城市结构与多重防御体系。哈夫塔尔在此经营多年,构筑了包括地下指挥所、防空阵地、狙击点位在内的立体防御网。
4月12日,LSF先头部队抵达班加西北郊。战斗初期,LNA依托预设雷区与反坦克壕迟滞进攻。然而,北极星情报部门提前数周已通过卫星图像、信号监听和人力渗透绘制出完整的防御图谱。更重要的是,LSF内部安插的多名LNA高级参谋开始发挥作用。
4月15日凌晨,LSF发动总攻。第7装甲突击群在无人机引导下突破Al-Salani区防线,与此同时,潜伏在LNA第33特种旅中的内应发动兵变,切断了城区北部的通信枢纽。短短六小时内,LSF便控制了通往市中心的三条主干道,将LNA主力压缩至滨海地带。
随后三天,双方陷入惨烈巷战。LNA狙击手藏身于高层建筑,使用RpG-29攻击LSF装甲纵队;而LSF则依靠俄制热成像设备识别隐蔽火力点,并调用b-21“冰雹”火箭炮实施精确覆盖打击。
值得注意的是,北极星雇佣军派出的小队执行了多项“定点清除”任务。他们使用消音武器、夜视装备和微型机器人探查楼宇,在近距离交火中逐一消灭LNA指挥节点。一名参与行动的前格鲁乌特种兵透露:“我们不是在打仗,是在做外科手术。”
与此同时,LSF持续播放赛义夫的录音:“你们不是为哈夫塔尔而战,你们是在为混乱而死。”这一心理战手段显着削弱了LNA士兵的战斗意志。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4月21日晚。北极星情报部门截获一段加密通话,确认哈夫塔尔正藏身于班加西旧港附近一处深埋地下30米的混凝土掩体,代号“堡垒-a”。该掩体原为意大利殖民时期海军设施改建,具备防核爆能力。
经尼古拉授权,一架隶属于北极星空中联队的苏-34战斗轰炸机从利比雅苏尔特某秘密机场起飞。该机携带一枚经过改装的KAb-1500KR-pREc钻地制导炸弹,重达1.5吨,可穿透6米钢筋混凝土。
当晚22:17,苏-34在距地面4000米高度投弹。KAb-1500KR-pREc借助惯性导航与末端红外修正,精准命中掩体通风shaft并深入引爆。
爆炸引发连锁坍塌,整个地下指挥中枢被彻底摧毁。次日,LSF搜索队在废墟中发现部分遗体残骸,dNA比对确认属于哈夫塔尔本人。
哈夫塔尔之死成为压垮LNA的最后一根稻草。作为其个人魅力型领导的核心象征,他的阵亡导致全军陷入指挥瘫痪。尽管副司令穆萨·阿卜杜勒试图重组防线,但各部队间通讯中断、补给告罄,且大量官兵得知主帅身亡后丧失斗志。
4月23日晨,LSF发出最后通牒:“放下武器者不予追究,顽抗者就地歼灭。”数小时内,超过1.8万名LNA士兵在指定地点集结缴械。部分高级将领通过卫星电话向沙漠国求援,但未获回应。
至4月30日,LSF已完成对原LNA控制区的全面接管,包括德尔纳、图卜鲁格、贝达等东部主要城市。至此,“利比雅稳定阵线”实际控制国土面积扩大至全国45%,人口占比达48%,形成与西部“利比雅团结阵营”对峙的新两极格局。
哈夫塔尔覆灭震惊中东。沙漠国、阿联球和金字塔国原本是其主要资助者,提供资金、武器甚至外交背书。然而,在尼古拉亲自介入斡旋后,三方态度发生剧变。
尼古拉派遣特使赴利雅得、阿布扎比和开罗,提出三项条件:承认“利比雅稳定阵线”为合法政治实体;停止对任何反LSF武装的支持;允许俄国企业在利比雅能源与港口领域享有优先合作权。
(本书内容纯属架空历史,不要过分解读,如有雷同纯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