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1章 对照试验(1/2)
或许是我们在绝望里挣扎了太久、终于得到了命运的垂怜,总之接下来的发展很顺利,甚至比我预想中的还要顺利。
核爆结束后的47分钟,质量最大的一波碎片云、便抵达了“虫洞”所在的目标区域。
之后就像我预料的那样,在那些物质进入“虫洞”之后,“虫洞”的可见体积再次增加,同时其引力也随之激增、引力作用范围迅速突破至2500公里以上。
虽然这还不能完全确定我的猜测,但“虫洞”的体积不断增加,对入口的几何特性观测已经失去意义,于是整个团队便按照威廉·凯恩计划的那样、开始对核爆产生的碎片云进行观测分析。
这是一个相当繁琐的过程。
位于第五行星轨道上的小行星,单是主要成分就有碳质、硅质和金属三种类型,如果细分到单质和化合物,可能存在的物质种类说不定有几十、甚至上百种。
不过威廉·凯恩提出了一个取巧的思路。
他认为哪怕是此前从未出现过的、甚至不符合以往推论的“虫洞”,也是要遵循能量守恒定律的。
“虫洞”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成长,说明它吸收了大量的、自己可以吸收的物质,所以他直接把研究重点、放在了碎片云中含量更多的物质上。
至于其他那些总体含量较少的物质,虽然也被记录在实验名单中,但那更多是为了以防万一,只有在那些“主要成分”的实验结果不符合预计时,才会用它们来做补充实验。
威廉·凯恩不愧是科研出身,在他拿出这一整套的实验方案时,距离核武器引爆才只过了一个小时,但这种高效率也给我们制造了一个新的问题——碎片云。
验证我那个猜测的主要实验手段,就是向“虫洞”投放不同的单质、看“虫洞”是否会受到那些单质的影响产生变化。
但此刻奔向“虫洞”的碎片云中,少说也含有几十种物质,这种情况下的实验是没意义的,我们必须等到那些物质被“虫洞”全部吞噬、产生新的物质真空区。
可是碎片云的扩散需要时间,再加上“虫洞”的体积增加,激增的引力会扩大作用范围、吸引来更多的物质,然后再增加、再吸引……循环往复。
好在之前的核爆,除了将周围物质推向“虫洞”外,也将部分物质推离了“虫洞”,所以这个“恶性循环”并不是永无止境的。
系统根据之前的情况进行测算,新的物质真空区会在37小时内生成,而这也正好给了我们准备的时间。
是的,这次实验是需要准备的。
“两亿公里”是一个无法忽视的前提条件,哪怕我们已经拿到详细的物质清单、并准备好所用的全部物质,也无法在瞬间就把它们投进两亿公里外的“虫洞”。
如果继续采用之前运送核武器的方式,那么单次实验的周期就要30天以上,再加上地球公转对二者相对位置的影响,等我们实验完清单上的所有物质,人类都不知道灭绝多少次了。
所以威廉·凯恩直接放弃从地球运送,转为利用探测器、对周围小行星进行采样、再将其投入“虫洞”的引力作用范围。
当然,在“对照试验需要控制变量”的前提下,这个方案也是有限制的。
比如不能让探测器携带实验样本进入“虫洞”,只能在“虫洞”的引力作用范围外进行投放、再由“虫洞”的引力将该物质自行吸引过去。
但这个过程仅仅需要几个小时,对比从地球运送实验物质所需的、30个地球日的实验周期来看,已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
于是在35小时27分后,随着“虫洞”状态逐渐稳定、新的物质真空区生成,这次星际尺度上的对照试验也正式开始。
然而让我们没想到的是,在连续不断的试验了4天、几乎将“主要成分”都试了一遍之后,“虫洞”居然连一丁点的变化都没有。
残酷的现实像一盆冷水,将我们刚刚燃起的激情瞬间浇灭。
操作台前的工作人员们还在忙碌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