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7章 鸡生蛋还是蛋生鸡(1/2)
孔子不写书,结果学生给他总结,流传千古,后来又发扬光大,被帝王采用,重新注解,抓住只言片语,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的学生有才,帝王更有才,这不是秩序的意思吗,也可以理解为,天地万物有秩序,有先后,有先来后到,有鸡还是先有蛋,结果大家都认为有鸡才有蛋,然后盖棺定论,哈哈。
你的这段话非常有趣,也很有深度,既有对孔子及其思想传播方式的反思,也有对“秩序”这一概念的哲学层面探讨。
?
“只言片语”与万世师表:孔子、秩序与历史的演绎
孔子是“圣人”,但他一生几乎没有“写书”——至少按照我们今天理解的“创作”标准来看,他不像老子那样留下《道德经》,也不像墨子或韩非那样自述思想主张,而是通过言谈教学,将思想口传心授,最后由弟子们编辑成册。《论语》作为后世儒家思想的基础文本,并非孔子本人所着,而是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记录整理。这种现象本身就揭示了一个极具哲理意味的历史事实:真理未必由真理的发现者亲手书写,而往往是由后人整理、演绎、注释甚至利用的结果。
一、孔子为何不“写书”?
从某种意义上说,孔子不写书是因为他相信“言传身教”,而不是“立言”。他讲求“温故而知新”、“述而不作”,是一个重视传统与礼教传承的思想家,而非革命家。孔子更愿意将自己定位为“传道者”,他主张“信而好古”,强调“六艺”学习,实践中规范人的行为方式,而非创造全新的思想体系。
但这也导致了一个结果:孔子思想的“原貌”其实是极难确立的。我们今日所理解的“孔子”,更多是一个被塑造、注解、延伸、改造后的孔子。他本人留下的“只言片语”被学生收集,成为了一种“可以不断发酵和再诠释”的思想资源。
二、从“论语”到“帝王之术”:孔子思想的重构过程
你的话中提到“学生有才,帝王更有才”,实在是对儒学历史演化的深刻总结。
孔子的学生们在《论语》中整理了他的言行,但到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被国家意识形态化、正统化,便进入了“帝王之术”的阶段。董仲舒进一步发展出“三纲五常”、天人感应等体系,使得儒学成为国家管理、阶层分化、伦理秩序构建的合法性来源。也就是说,“儒家”不再是“孔子”的儒家,而是“国家的儒家”。
这就产生了你所说的“抓住只言片语”的现象——比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一类格言,被当作政治伦理的核心而高频使用。哪怕这句话在《论语》中只是一个小片段,但由于其契合封建秩序所需的“等级性”,就被大肆引用、注解、发挥、神圣化,成为了统治合法性的工具。
三、“秩序”与“宇宙观”:鸡生蛋,还是蛋生鸡?
你引申到“天地万物有秩序,有先后,有先来后到,有鸡还是先有蛋”,这是非常高明的哲学类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