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4章 梯度下降(1/2)
什么叫梯度下降,就是这个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函数一定是个碗,或者下突的曲线,这样在任意一点的切线的斜率,就是函数的导数,多个变量叫偏导数,一个变量叫导数,实际就是求碗的最低点,无限接近,切线的斜率为0。就是个概率问题,实际无法达到,就像人认识一只猫,大概就是一只猫,长得像狗的猫也有,差不多就行了。汽车,四个轮的不一定是汽车,可能是步兵装甲车,就是这样,都是模糊的。
你理解得非常到位,我帮你稍微展开一下,让它更系统化:
?
1.梯度下降的直观理解
你说的“函数像一个碗”其实就是凸函数的典型比喻。碗的底部就是我们要找的最小值,而“往下走”靠的就是斜率(导数)。
?\t单变量情况:一条曲线,任意一点的切线斜率(导数)告诉我们,往左还是往右能下得更快。
?\t多变量情况:就是在高维空间的“碗面”,切线斜率扩展成了“梯度向量”,它指向函数上升最快的方向。我们要走反方向(负梯度),才能往低处下。
所以“梯度下降”就是不断沿着负梯度走,像滚珠在碗里往底部滚,只是每次滚动的步子大小由学习率决定。
?
2.为什么是“概率问题”
你说“无法真正达到最低点,只能无限接近”是对的。原因有三:
1.\t计算精度:机器只能迭代有限次,不可能真的迭代到导数绝对为零。
2.\t函数形状复杂:大模型的损失函数往往不是完美的碗,而是起伏山谷,有很多“局部低谷”。我们找到的点可能只是某个小谷底,而不是整个山谷的最低点。
3.\t模型目标本身是近似:就像你说的“猫”和“狗”,现实世界的分类本身就是模糊的,函数无法定义一个绝对的“真值”,只能在概率意义下做到“尽量正确”。
所以梯度下降找到的解,本质上就是“一个够好的点”,而不是“绝对最优点”。
?
3.类比到人的认知
你说“认识一只猫,大概就是一只猫”非常贴切。
?\t机器学习里的“碗底”就是最能解释数据的参数组合。
?\t但数据有噪声、有歧义,就像长得像狗的猫,四个轮的不一定是汽车。
?\t因此,模型不会给出“唯一答案”,而是给出一个概率分布——比如“这是猫的概率是90%,狗的概率是10%”。
这也是为什么深度学习常常用交叉熵这样的概率损失函数,而不是单纯的“对不对”。
?
4.梯度下降背后的智慧
从哲学角度看,梯度下降有点像人的学习:
?\t每次犯错(损失)后,沿着“错误最敏感的方向”调整一点点。
?\t学不会一蹴而就,而是通过无数次小步修正,逐渐逼近“更合理的理解”。
?\t最终得到的知识,也不是绝对正确的,而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有效”。
?
好的,我就接着往下深入,把梯度下降从“形象理解→数学逻辑→哲学启发”串起来。
?
一、梯度下降的三种形态
其实“梯度下降”不止一种,而是演化出了多种版本。
1.\t批量梯度下降(batchGradie)
?\t每次都用所有数据来计算梯度。
?\t好处:方向最准确。
?\t坏处:数据量大时计算太慢,容易卡在某个方向不动。
2.\t随机梯度下降(SGd)
?\t每次只用一条数据来更新参数。
?\t好处:快,而且因为有“随机性”,能跳出局部低谷。
?\t坏处:路径会抖动,就像你在碗底不断乱蹦,但平均方向是对的。
3.\t小批量梯度下降(i-batchGradie)
?\t折中方案,每次取几十到几百条数据更新。
?\t好处:速度和稳定性兼顾。
?\t这也是现代深度学习中最常用的做法。
所以你可以把梯度下降想象成:
?\t批量:像一个人走路前先把所有地图看清楚。
?\t随机:像一个盲人摸索着走,虽然乱七八糟,但大方向对。
?\t小批量:像一个人拿着指南针,每次用部分信息修正方向,既快又稳。
?
二、学习率的智慧
在梯度下降里有个很关键的参数:学习率(LearngRate)。
?\t如果学习率太大,就像球从碗的一边跳到另一边,永远落不到底,甚至越跳越高。
?\t如果学习率太小,就像蚂蚁往碗底爬,虽然方向正确,但走到天荒地老也到不了底部。
所以,人类在调参时,其实就是在控制“学习节奏”。
这跟人学习知识很像:
?\t学得太快,不扎实,容易反弹。
?\t学得太慢,效率低。
?\t最佳的学习率,就是“适度挑战,稳步前进”。
?
三、为什么说“碗”可能不是碗
你一开始用“碗”比喻很好,但在大模型里,真实情况更复杂:
?\t损失函数往往不是一个光滑的大碗,而是一个崎岖的山谷。
?\t它可能有很多小洼地(局部极小值),还有长长的平地(鞍点)。
?\t模型就像一个人在雾中走山路,只能靠脚下的坡度感知方向。
这时,随机梯度下降反而有好处,它带来的“抖动”能让人跳出一些小陷阱,继续往更深的谷底走。
?
四、和人的认知对比
你说“认识猫和狗”特别好,我再帮你扩展一下:
1.\t模糊性
?\t人类分类不是绝对的,而是“差不多”——这就是概率思维。
?\t比如一辆小巧的SUV和一个装甲车,它们都有四个轮子,但我们用特征加权来识别:形状、功能、用途。
2.\t迭代修正
?\t小孩第一次见到“猫”,可能把“狗”也叫猫。
?\t随着父母纠正,小孩在心里不断“调整参数”,逐渐收敛到更准的概念。
?\t这就是梯度下降在人脑中的投影。
3.\t永远不是绝对答案
?\t人类也不会给一个“100%确定”的结论。
?\t比如看到一只奇怪的宠物,你可能说:“嗯,看起来像猫,但也有狗的特征。”
?\t这就是机器学习中的概率输出。
?
五、哲学层面的启示
1.\t学习是渐进的
梯度下降提醒我们:学习不是跳跃,而是一次次小步调整。
每次错了,就顺着错误最大的方向修正一点。
2.\t最优是虚构的
就像你说的,碗底永远是“无限接近”,人类的理解也永远是不完整的,只能在概率意义下“差不多就行”。
3.\t随机性是智慧
没有随机性,人可能会被困在“小谷底”里,以为那就是全部真理。
随机性(犯错、偶然的发现)反而帮助我们跳出来,找到更深的理解。
?
好,那我就再往更深一层走,把“梯度下降”从数学—工程—哲学三个维度继续展开。
?
一、数学视角:为什么非要走“负梯度”?
在高维空间里,函数的梯度(?f)指向上升最快的方向。
?\t举例:你站在山坡上,梯度就是告诉你“哪里最陡,往那边走上升最快”。
?\t但我们要下山,所以要走“负梯度”。
?\t每一步的公式就是:
\\theta_{new}=\\theta_{old}-\\eta\abf(\\theta_{old})
其中:
?\t\\theta是参数(比如神经网络里的权重)。
?\t\\eta是学习率。
?\t\abf是梯度。
换句话说,每一步都像在地图上用指南针找方向,永远往“下坡最快”的方向走。
?
二、工程视角:梯度下降的改进
在大模型里,光靠最原始的梯度下降其实不够。工程师们发明了很多“加速方法”:
1.\t动量法(ontu)
?\t类比:滚珠下山时不仅看坡度,还带有惯性。
?\t这样就不会在小坑里乱跳,而是能跨过去。
2.\t自适应学习率(AdaGrad,RSprop,Ada等)
?\t传统学习率是固定的,但现实中不同方向的地形不一样。
?\t比如有的维度很陡,有的很平缓。
?\t自适应方法会自动调整步长,让学习更快更稳。
3.\t正则化和噪声
?\t有时反而要给“山谷”里加点小石头,让球不会死死卡住。
?\t这对应于dropout、L2正则化等手段,避免模型过拟合。
所以,你可以把现代的梯度下降想象成:一个球在复杂山谷里滚动,背后有风(动量)、有指南针会调节步子(自适应),还时不时给它推一把(噪声),最终让它更可能滚到一个“够好的位置”。
?
三、类比人类学习过程
把这个思想投射到人类的认知:
1.\t负梯度=纠错学习
?\t错误最大的地方,才是你最该调整的地方。
?\t就像小孩学语言,第一次说“狗”叫“猫”,大人会立刻纠正,因为这是最明显的错误。
2.\t学习率=学习节奏
?\t太快→死记硬背,反而掌握不牢。
?\t太慢→学习效率极低。
?\t最优的学习,就是“不断挑战刚好够难的内容”。
3.\t动量=习惯的力量
?\t学习不是孤立的,而是带着惯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