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璀璨华夏:挽千古意难平 > 第483章 中国基础建设盘点——南水北调(一)

第483章 中国基础建设盘点——南水北调(一)(2/2)

目录

而像甘肃东部、陕西北部等年降雨量仅四百毫米左右的,一年只有五十天左右的降雨。

而再往北像塔克拉玛干沙漠,一年下雨天可能要以个位数来记录。

如此分明的降雨量,中国的古人早就用一句话总结出来了,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降水不多还有河流弥补,河流也不多还有地下水,要是地下水也开采不出来,那就注定发展不了人口集中的城市。

而降水除了对农业生产形式有农耕和畜牧的显着差别外,更显着的是人口和城市分布。

人越多的地方越容易集聚为城市,而城市是经济的关键所在。

但越是人口密集越是庞大的城市,对水源的消耗就越多。

如果连水都供应不足,那城市就难有发展的前景。

而不巧的是,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却正好就是一座人均水资源极其欠缺的城市。

北京虽然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也有400至600毫米左右,但北京作为首都,人口有多达两千一百万人,是毋庸置疑的世界级大都市。

这就使得这样的年降雨量远远不够。

流经北京的河流流量少,地下水资源也不充沛,哪怕将地下水开采到形成了多个地下水降落漏斗,北京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也仍然低至不足100立方米,甚至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水资源量500立方米的极度缺水标准。

而且要知道这100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还包括工农业用水在内。

这样的极度缺水和供水压力下,使得政府不得不大加宣传节约用水,也养成了北方居民较强的节水意识,也连带着整个中国居民都有相近的意识。

但是城市要发展,国家那么辽阔的缺水地区也不可能任由荒废下去。

于是从南方流量充沛的河流调水引入广大缺水的北方,就成了中国解决这一影响国家长远发展问题的战略工程。

南水北调的设想由此被纳入到了国家基础建设的关键一环。】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