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穿越七零都跟阎王谈过判还怕啥 > 第774章

第774章(1/2)

目录

报告中,他们重点强调了巫僰组织的危险性、其利用古遗迹和邪术制造“伪神”的企图,以及其活动可能具备的广泛性和隐秘性,建议立即成立专项小组进行深入调查。

数日后,上级的回电来了。电文肯定了石坚和周小小此次任务的成果,表彰了他们临危不惧、保护人民的英勇行为,并告知他们,关于“巫僰”组织的调查已经正式立案,代号“深水”。鉴于他们两人已经与巫僰成员有过正面接触,并对其手段有一定了解,组织决定将他们暂时编入“深水”项目组,继续追查相关线索。

同时,电文也带来了一个从更高层级资料库中调阅出的模糊信息:巫僰,并非一个现代形成的组织,其名号最早可追溯至西南地区某些极为古老的、信奉水灵(或曰水鬼)的少数民族巫祭传承,但在历史长河中早已湮没无闻。近代以来,曾有零星报告提及类似名号的邪术活动,但都未能形成系统调查。此次h省古云梦泽遗迹附近的事件,表明该组织可能死灰复燃,并且活动范围和能力远超以往预估。

看完电文,石坚和周小小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凝重。

原来,他们面对的,是一个源远流长、隐藏极深的古老邪派余孽。

“看来,这次只是掀开了冰山一角。”石坚握紧了拳头,纯阳气血在体内缓缓流转,修复着伤势,也燃烧着他的斗志。

周小小整理了一下她的帆布包,里面的符箓和法器已经消耗大半,需要补充。她清冷的眼神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们的仪式被我们破坏,核心的‘水煞’也被消灭,绝不会善罢甘休。而且,他们选择在古云梦泽遗迹附近活动,绝非偶然。这里,恐怕还隐藏着更大的秘密。

上级的电报如同一纸新的动员令,打破了石坚和周小小原本可能有的短暂休整。代号“深水”的调查项目正式启动,他们二人作为首批与“巫僰”正面交锋并存活下来的成员,自然成为了项目组的核心先锋。

h省军区某秘密驻地内,一间临时划拨、配备了保密电话和加密通信设备的办公室,就成了“深水”项目组的临时指挥中心。除了石坚和周小小,上级还增派了两人:一位是精通地方志、民俗史,戴着厚厚眼镜的老学究——陈启明教授;另一位是来自总参二局,擅长情报分析和追踪的调查员,代号“山猫”,真名无人知晓,只让大家叫他老猫。

陈教授带来了大量泛黄的地方县志、水文地理资料以及一些内部解禁的考古报告。他摊开一张巨大的古云梦泽区域变迁图,指着石坚他们遭遇水煞的那个港湾位置:“这里,根据清代县志记载,曾有一座‘伏波祠’,祭祀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河神,而是一位‘水府郎君’,香火早已断绝,祠庙也于咸丰年间毁于洪水,遗迹无存。结合你们遭遇的‘水君’称呼,恐怕并非空穴来风。”

老猫则梳理着近些年周边省份上报的异常事件档案,他手指敲打着几份卷宗:“失踪人口,尤其是沿湖、沿江的渔民和夜行人,数量在近五年有异常波动,并非集中爆发,而是细水长流式的,容易被忽略。另外,黑市上偶尔会出现一些来历不明、带有浓重水腥气和阴寒能量的古物碎片,追踪下去往往线索中断。现在看,很可能都与这个‘巫僰’的活动有关。”

石坚和周小小则将那晚的战斗细节,尤其是三名巫僰成员使用的邪术、咒文片段、那破碎的“水精”特性以及水煞的形态、能量波动,尽可能详细地描述出来。

“他们召唤伥鬼、操控水液、运用阴寒怨气,核心似乎都围绕着‘水’与‘魂’。”周小小分析道,“那个首领最后用的血祭木牌,上面的纹路我依稀记得一些,很像某些古老水祭的变种,但更加邪戾,充满了强制和奴役的意味。”

“人造‘水煞’,伪‘水君’……”石坚沉声道,“他们似乎试图用这种邪门的方法,‘创造’或者‘唤醒’某种受他们控制的水中力量。这需要庞大的能量和生魂,那些失踪人口,恐怕就是养料。”

四人的信息汇总,一个模糊而令人不安的轮廓逐渐清晰:巫僰,一个可能传承古老的邪派组织,正利用古云梦泽遗迹残留的某种“势”或能量节点,通过血祭和邪法,批量制造或强化类似“水煞”的怪物,其目的不明,但危害极大。

“他们的老巢,或者说重要据点,一定就在这片区域,而且很可能与古水府遗迹密切相关。”陈教授指着地图上古云梦泽的核心区域,那里如今是星罗棋布的湖泊、沼泽和河道。

“问题是,具体在哪里?他们有多少人?最终目的是什么?”老猫提出问题关键。

接下来的日子,“深水”项目组陷入了繁复的情报筛选和实地排查工作中。石坚和周小小负责带有玄学性质的线索追踪,陈教授负责从故纸堆里寻找可能的遗迹位置和历史依据,老猫则动用他的渠道,监控黑市动向和排查可疑人员。

石坚的纯阳体质在追踪阴邪气息方面有着天然优势,他带着周小小,沿着那晚水煞出现的港湾,向上游和下游辐射探查。周小小则用罗盘、符箓感应着地脉水汽中的异常能量残留。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距离事发港湾约三十里外的一处荒僻河汊,石坚感受到了一丝若有若无、与水煞同源但极其微弱的阴寒气息。顺着气息寻找,他们在河滩一片茂盛的芦苇丛深处,发现了几块半埋在水下的黑色石头,石头上刻着与祭坛周围类似的扭曲符文,但光芒黯淡,似乎能量已近枯竭。

“像是一个废弃的,或者未完全激活的‘节点’。”周小小用符纸测试后得出结论,“这些石头在缓慢地吸收水脉中的阴气和散逸的游魂能量,但效率很低。看来,巫僰在这片水域布置了不少这样的东西,构成一个网络,为他们的主要仪式提供能量。”

与此同时,陈教授从一本残缺的明代游记中,找到了一段关于“沉鱼渊”的记载,描述其“深不可测,时有异响,渔人避之”,位置大致在如今的大泽湖深处。而老猫那边也传来消息,近期有文物贩子提到,有人在暗中高价收购与“水神”、“河伯”相关的特定形制的古玉和青铜器,尤其是带有鱼纹、蛇纹或漩涡纹的,交货地点隐约指向大泽湖西南方向的某个废弃码头。

多条线索,似乎都隐隐指向了大泽湖深处。

大泽湖水域辽阔,烟波浩渺,其中岛屿、沙洲、深潭不计其数。“沉鱼渊”只是古籍中的一个名字,具体位置早已湮没在历史中。项目组决定,由石坚和周小小先行前往大泽湖西南区域进行秘密侦查。

两人扮作进行水文地质调查的技术员,搭乘一条租来的小渔船,进入了这片水域。越是深入,石坚越是能感觉到一种弥漫在空气中的、淡淡的压抑感,并非纯粹的阴邪,而是一种沉浑、古老的水汽,其中混杂着一些难以言喻的负面情绪碎片。

周小小的罗盘指针在这里也时常出现不规则的轻微摆动。

“这片水域不简单,地脉复杂,水汽中蕴含的‘信息’很杂乱,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周小小蹙眉道。

入夜,他们根据白天的探查和陈教授推算出的几个可能位置,悄悄驾船前往最可疑的一处深水区。这里水面呈现出一种异样的墨蓝色,四周异常寂静,连虫鸣鸟叫都稀少了许多。

周小小取出特制的“探灵符”,折成纸船模样,施法后放入水中。纸船无风自动,朝着一个方向缓缓漂去,船身散发出微弱的清光,照亮了下方幽暗的湖水。

跟着纸船行了约莫一炷香的时间,前方的水面上出现了一片稀疏的芦苇荡,而在芦苇荡的背后,隐约可见一个黑黢黢的、向内凹陷的岩壁入口,像是水边的一个洞穴,大半没在水下。

纸船漂到洞口附近,便不再前进,而是原地打转,船身上的清光也迅速黯淡下去。

“就是这里了。”周小小低声道,“洞口有很强的能量屏蔽和迷惑性阵法,普通人甚至一般的修行者都很难发现,就算看到了,也会下意识地忽略或者产生畏惧远离的念头。”

石坚凝神感应,点了点头:“里面的阴寒水汽很重,但……和之前那个水煞的暴戾怨气有些不同,更加……古老和深沉。”

两人将小船隐蔽好,施展手段,悄无声息地潜入了水中,向着那洞口摸去。洞口果然布置有玄机,一层无形的力场阻碍着外人进入,还带有精神干扰。周小小早有准备,用破障符结合特殊手印,暂时在力场上打开了一个仅供一人通过的缺口,两人迅速潜入。

洞内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出乎意料,里面并非完全被水淹没,而是一个巨大的、半水半陆的天然溶洞。洞顶有钟乳石垂下,闪烁着微弱的磷光,提供着些许照明。空气潮湿冰冷,带着浓重的水腥气和一种……类似古墓的陈腐气息。

溶洞的中央,是一个平静的幽深水潭,水色漆黑如墨,看不到底。而围绕水潭的岸边,则明显有人工修葺的痕迹:残破的石板路、几尊倒塌断裂、布满苔藓的石兽雕像(形态似鱼非鱼,似蛇非蛇),以及最引人注目的——一座依着岩壁修建的、规模不大但结构奇特的古老石祠。

石祠的门额已经坍塌大半,残存部分刻着模糊的古老符文,与巫僰成员使用的有几分相似,但显得更加古朴、庄重,少了几分邪气。祠内没有神像,只有一个空荡荡的石质基座,基座前散落着一些腐朽的蒲团和香炉碎片。

“这里……可能就是真正的‘伏波祠’或者与之类似的古水府祭祀遗址。”周小小仔细观察着那些符文和建筑风格,“巫僰的人,肯定来过这里,而且经常活动。”

她在石祠的角落,发现了一些较新的脚印,以及几片丢弃的、画着扭曲符文的黑色布条。石坚则在靠近深潭的水边,感受到了一处能量异常点,那里的岩石上,镶嵌着几块比他们在河汊处发现的更大、能量反应更强的黑色石头,它们正微微闪烁着幽光,如同呼吸般,从深潭中汲取着某种力量。

“看来我们找对地方了,这里是一个重要的能量节点,甚至是巫僰的一个前哨站或者试验场。”石坚沉声道。

就在这时,周小小突然做了个噤声的手势,低声道:“有人来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