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禁欲裴总,追妻别太甜 > 第547章 期待新瓷出炉

第547章 期待新瓷出炉(1/2)

目录

青龙坡的晨光漫过龙窑窑顶,空气里飘着松针与泥土混合的清新气息。

陈工匠此时已在调釉区忙碌了半个多小时——面前的青釉瓷盆里盛放着淡白色长石粉、浅灰色松针灰和细腻如面粉的高岭土,三种粉末在晨光里泛着不同光泽,像撒了一地碎玉。

他握着祖传的枣木勺轻轻转动,顺时针搅拌着粉末,每搅拌十圈,他就停下手,用木勺挑起一点粉末对着晨光仔细看,直到确认粉末细腻无颗粒,才继续搅拌。

“陈师傅,您这比例是按南宋的老方子来的吗?”

顾繁星手持一本泛黄的《陶瓷录》走过来。

“我昨天晚上翻这本书,里面明确记载南宋民窑的釉料配方,长石、松针灰、高岭土的比例大概是3:2:5,我还对比了之前送测的瓷片成分报告,跟这个比例完全对得上。”

“没错!就是这个老方子!”

陈工匠笑着指了指旁边一个刻着简单波浪纹的粗陶罐。

“不过我还加了点咱们青龙坡特有的黏土,你看这里面的土,是从窑址土层下一米多深的地方挖的,含铝量高,既能让釉色更稳定,烧的时候不容易开裂,还能让釉面多一层温润的光泽。这是青龙坡的‘灵气’,加了之后烧出来的瓷,看着就比别的地方的瓷更有韵味。”

裴洛南走到调釉盆旁,弯腰捻起一点粉末,放在手心轻轻揉搓。

“这釉料的细腻度刚好,没有一点颗粒感,加水搅拌后肯定能均匀附着在陶坯上,不会出现局部堆积或漏刷的情况。

昨天我跟王教授通了电话,他说下周一专家团队会带专业的测温设备过来,这样就能精准把控烧瓷的火候,不用像以前那样全靠经验判断,成功率能提高不少,也能避免瓷坯因火候不当开裂。”

灵九儿这时抱着一个竹制托盘走来。

她小心地把托盘放在调釉区旁边的木桌上,轻轻解开软布,露出里面的陶坯。

全是按南宋清宁窑瓷碗样式做的,碗口呈圆形,边缘修得圆润光滑。

圈足小巧精致,能稳稳立在桌上。

碗身的弧度流畅自然,线条柔和得像一汪春水。

“陈师傅,星星,这些是我昨天和张婶、李伯他们一起做的素陶坯,一共二十个,水分已经完全晒干了,刚好能用来试釉。”

她拿起一个陶坯,双手捧着递到陈工匠面前,眼里满是期待。

“您看这个形状,是不是跟窑址里发现的瓷碗一模一样?我特意按您画的图纸做的。”

陈工匠双手接过陶坯,指尖轻轻拂过碗口和圈足,感受着陶坯的温润触感,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像!太像了!尤其是这个圈足的弧度,跟我父亲传下来的那只老瓷碗几乎一模一样。”

他说着,从旁边的木盒里拿出一支细毛刷,蘸了点调好的釉料,轻轻在陶坯表面刷了起来。刷毛轻柔地拂过陶坯表面,釉料均匀地附着在上面,没有一丝遗漏,也没有一处堆积。

不过几分钟,素白的陶坯就披上了一层淡淡的青釉,釉色温润柔和,像被晨露浸润过的青草,在晨光里泛着淡淡的光泽。

顾繁星打开手机录像功能,对着陈工匠上釉的动作认真拍摄,一边拍一边轻声对着镜头说:“爸妈,你们看,陈师傅正在用古法给陶坯上釉,釉料是按南宋的老方子调的,还加了青龙坡特有的黏土,上釉的时候用细毛刷轻轻刷,保证釉色均匀。

裴洛南刚才去检查了窑膛,把里面的灰尘都清理得干干净净,连窑壁缝隙里的土都抠出来了,还按陈师傅说的,在窑底铺了一层松针灰,这样烧的时候火温能更均匀,不会出现局部过热或过冷的情况,瓷坯也不容易裂。”

没过多久,顾爸爸就打来了视频电话。

屏幕里,他和顾妈妈正坐在机场的候机厅里,身后的电子屏上清晰地显示着“巴黎—纽约”的航班信息,还有“登机口C12”和“登机时间14:30”的字样。

“星星,视频里的瓷釉色真好看,跟博物馆里展出的南宋青瓷一模一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