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1章 窑边烟火盼新瓷(1/2)
青龙坡的晨光刚漫过窑顶,张婶就背着一捆粗麻绳蹲在守窑棚的木架旁了。
她手里拿着木槌,把松木条敲进土里时,还特意往缝隙里塞了把干草。
这是老辈传下来的法子,能让木架更稳。
顾繁星伸手帮张婶扶着木架,“这棚子搭多高合适啊?陈师傅说守窑要守三天三夜,得能遮风挡雨才行。”
张婶直起腰捶了捶背,指着窑顶的高度比划。
“至少得比窑口高两尺,不然晚上起风,火星子容易飘进来。我昨天编了块竹帘,等会儿钉在棚顶,既能挡雨又能透风,比塑料布舒服多了。”
说着,她从竹篮里拿出半成型的竹帘,手指灵活地穿梭在竹条间,还教顾繁星。
“编的时候要注意竹条疏密,太密闷得慌,太稀挡不住雨,像这样‘三压一’,既结实又透气。”顾繁星凑过去学,手指被竹条轻轻划了下也不在意,还兴奋地说:“张婶,等编完我在竹帘上画点窑纹图案,咱们的守窑棚肯定是青龙坡最特别的!”
不远处,裴洛南正和专家团队的李教授围着窑膛转圈。
李教授手里拿着手电筒,照向窑壁内侧的釉痕。
“洛南,你看这窑壁的烧结度,陈师傅的‘养窑’功夫没白费,窑壁的密度刚好,试烧时火温传导会很均匀。”
裴洛南点点头,拿出笔记本记下数据。
“我们昨天把最后一批陶坯搬进去时,特意测了窑内各区域的温差,最大不超过5c,符合宋代龙窑的火温标准。”
他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个小小的温湿度计,贴在窑口:“这个留在这里,实时监测环境温湿度,避免陶坯在烧前受潮。”
灵九儿抱着一摞陶片资料跑过来:“裴总,星星,这是我整理的宋代清宁窑瓷片对比图,李教授要看的话随时能拿。”
她翻开资料册,瓷片照片旁边标注了釉色成分、烧制年代,甚至连瓷片上的纹路走向都画了示意图。
李教授凑过去看,忍不住点头:“小姑娘真细心,这些纹路标注对我们还原当时的制坯手法很有帮助。你看这块南宋晚期的瓷片,纹路是斜向的,说明当时工匠制坯时是顺时针揉土,跟陈师傅现在的手法差不多,这就是传承啊。”
陈工匠这时扛着一捆松枝走来,听到这话,笑着接茬:“李教授说得对!我们老陈家传下来的揉土手法,就是跟宋代窑工学的。
你看这松枝,我都挑的是向阳坡长的,油性足,烧的时候火头稳,不会忽大忽小,这样瓷坯才不容易开裂。”
他蹲下身,从松枝里抽出一根,指着断面给灵九儿看。
“你看这断面的纹路,细密又均匀,烧出来的火温能稳在1200c左右,刚好能烧出青瓷的‘雨过天青云破处’那股劲儿。”
他还从随身的布包里掏出一小段干枯的松枝标本,递给李教授看:“这是去年在窑址土层里挖出来的宋代松枝,你看这油性残留,跟我现在选的松枝几乎一样。”
李教授接过标本,对着阳光仔细看,点头称赞:“这就叫一脉相承啊,难怪清宁窑的青瓷能有这么好的质感。”
顾繁星正帮灵九儿整理资料,手机突然震动起来。
她赶紧接起,还没说话,就听到顾妈妈兴奋的声音:“星星!我们给你寄了点东西,有你爱吃的陈皮糖,还有几双厚袜子——我看天气预报说青龙坡早晚凉,守窑的时候别冻着脚。”
“妈,你们不用这么麻烦,这些东西这里都可以买到。”
顾繁星笑着说,眼角却有点发热,“我们下周二就试烧了,村民们都来帮忙搭守窑棚,陈师傅把松枝都准备好了,一切都顺利得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