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1章 你站的地方,有人用命刻过字(1/2)
“他们不是想删除,而是想重构。”周影的声音低沉,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判断,如同判官宣判罪状,“通过掌握信息关联逻辑,他们将来会宣称‘民间记忆系拼凑虚构’,从而剥夺其合法性。”这是一种比直接抹杀更阴险的手段,它试图从根本上,让那些带着血肉和温度的民间记忆,变成一堆冰冷、无序、甚至可疑的数据碎片。
周影的目光投向窗外,城市的灯火在他眼中化作棋盘上的星辰。
他知道,要对抗这种“重构”的阴谋,就必须在物理和法律层面,都埋下不可逆的锚点。
他随即拨通了赵承志的电话。
赵承志,市水务集团的巡查员,此刻正穿着他那身沾着泥土和水腥味的工作服,在南岸泵站内,配合着市里派来的技术人员进行三维扫描作业。
冰冷的激光束在老旧的墙体上快速游走,试图将这座饱经风霜的构筑物,完整地复刻进数字世界。
“……在泵站井壁刻痕区域,制造一处信号盲区。”周影的声音通过听筒,清晰地传入赵承志耳中,每一个字都带着不容置喙的力量。
赵承志的心头猛地一跳,他瞬间明白了周影的意图。
这并非破坏,而是保护。
他不动声色地观察着,当技术人员将激光扫描仪对准那片承载着无数记忆刻痕的井壁时,赵承志悄然挪动了一下身体,看似无意地将一根老旧、锈迹斑斑的钢筋网,调整到一个微妙的角度。
这片钢筋网,在岁月的侵蚀下,已经与混凝土融为一体,肉眼几乎无法分辨。
但此刻,它却被赵承志巧妙地利用,形成了一个微弱但有效的法拉第笼效应。
“嘀——!”扫描仪发出一声刺耳的警报,屏幕上,那片区域赫然显示为一片空白。
“结构遮蔽,无法穿透!”技术人员面面相觑,他们反复调试设备,更换扫描角度,甚至动用了更高功率的激光,但无论如何,那片区域的信号始终无法被捕获。
最终,他们只能无奈地在报告上标注:“结构遮蔽,待人工复核。”
赵承志看着那行标注,心中五味杂陈。
他知道,这个“人工复核”的接口,就是周影为未来留下的火种。
它意味着,无论数字世界如何被篡改,那份物理存在的真实,始终有着被再次唤醒的权利。
那片空白,不是遗失,而是坚守。
而在市政府那座庄严的大楼里,王雅婷,这位司法正义的坚定代言人,收到了一份来自上级的征求意见稿——《城市记忆工程数据管理办法(试行)》。
当她看到其中“敏感历史信息须经联合审查方可发布”的条款时,清冷的眸子里闪过一丝讥诮。
联合审查?
这不过是给审查和屏蔽,披上了一层合法的外衣。
她没有在会议上公开反对,那不是她的风格。
她的反击,总是像春风化雨般润物无声,却又直抵人心。
次日,在一次社区听证会上,王雅婷特意安排了几位年迈的证人家属现场讲述当年遭遇。
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激昂的控诉,只有最质朴、最真实的叙述。
其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颤抖着双手,声音带着岁月的沙哑和压抑已久的悲伤:“我儿子问,爷爷的名字能不能写进课本?我说能,可他翻了十遍都没找到。”简单的几句话,却如同重锤般,狠狠地砸在了在场每一个人的心坎上。
那些被刻意遗忘的名字,那些被漠视的家庭,此刻仿佛就在眼前,控诉着一个时代的不公。
这段未经任何剪辑的视频片段,在王雅婷的授意下,被迅速上传到了政务内网。
视频的附注,只有简单的一句话,却字字珠玑,掷地有声:“若不许人民说真话,何谈城市智慧?”
这句反问,犹如一把尖刀,精准地刺向了那些试图用“智慧城市”之名,行“记忆审查”之实的伪善者。
她用人民的声音,用最直接的情感冲击,向整个体制发出了拷问——一个连人民真实记忆都容不下的城市,它能有多少智慧可言?
在市郊的养老院里,陈国栋,这位曾经的电力调度中心主任,依然在与他的老式收音机和那枚生锈的铜铃为伴。
他察觉到,周影上次启动路灯脉冲信号,虽然短暂闪烁,却未触发任何设备响应。
这说明,洪兴旧电网的暗线,依然处于一种深沉的“休眠”状态,就像一头沉睡的巨兽,等待着被唤醒的时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