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民国:黄埔弃子的将官之路 > 第432章 溃逃

第432章 溃逃(1/2)

目录

1943年1月20日,缅甸,毛奇。

弥漫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

日军第五十六师团的前进指挥部已设在残破的矿坑内。

师团长渡边正夫中将站在军事地图前,目光锐利如鹰。

攻占毛奇,只是他宏大作战棋局上撕开的一个口子。

他知道,远征军第六军的溃兵正像受惊的鹿群般,

四散隐入周边的丛林与山谷。

“让昂山第二纵队出动。”

渡边正夫的声音不带丝毫感情,“清剿残敌,并摸清通往垒固的虚实。”

接下来的两天,毛奇周边枪声零星响起。

由昂山领导的缅甸独立军第二纵队,

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和语言优势,像猎犬一样穿梭在密林小道。

他们不仅捕杀那些与大部队失散、惊慌失措的第六军溃兵,

更化装成当地人,向垒固方向进行渗透侦察。

一份份情报被迅速汇总到渡边正夫的指挥部:

第六军的军部就设在东北方向的垒固——那个东线防区的核心枢纽。

守军兵力空虚,士气低落,

暂55师在之前战斗中已遭重创,防线看似绵长,实则处处漏洞。

通往垒固的道路虽地形复杂,但并无强有力的预备队阻击。

渡边正夫的嘴角终于露出一丝冷酷的笑意。

猎物的位置和虚弱程度都已探明,是时候给予致命一击了。

1月22日清晨,在短暂的休整和充分的情报准备后,

第五十六师团全军开拔。

坦克和卡车的引擎轰鸣声打破了丛林的寂静,

这支被称为“龙”的精锐部队,开始朝着垒固——

这个东线的关键枢纽所在——全力扑去。

……

民国三十二年初的垒固,活脱脱成了座溃兵收容场。

从东线各处溃退下来的第六军各师官兵,潮水般涌进这座掸邦小城,

把每条街巷都塞满了残兵败将。

城东庙前,几个丢了钢盔的士兵正围着米粥锅抢夺木勺,

军装上的番号牌早不知丢在了哪片丛林。

街边屋檐下,怀抱步枪的伤兵怔怔望着雨幕,

绷带里渗出的血水混着雨水在青石板上晕开淡红。

“看见我们连长没?”

“还有吃的没?”

“鬼子到哪儿了?”

作为卡英邦的首府,垒固地处交通要冲,是连接缅甸中部内比都与腊戍以及泰缅边境地区的一个重要节点。

它控制着通往北方重镇腊戍的公路。

虽然地处要地,但是它根本没有城墙。

城内所谓的城防,无非是依托城郊的几处高地仓促挖掘的战壕,

以及在主要路口用沙袋和砍伐的树木勉强堆起的街垒。

雨水将这些简陋的工事浸得一片泥泞,

战壕里积着浑浊的泥水,沙袋沉陷破败。

放眼望去,整个防线处处透着一股临时拼凑、不堪一击的颓败感。

严翊带着他团里仅剩的三百多人,就在这片泥泞与混乱中,

于垒固城外寻了一处稍高的坡地扎营。

雨水淅淅沥沥,没有停歇的意思,

帐篷、军毯、士兵们的衣裳,没有一样是干的,空气里弥漫着湿冷和霉腐的气息。

严翊带人进城向军部报到,守卫的士兵只是潦草地看了看严翊的军官证,

问了声番号,便挥手放行。

城内的情况比城外更令人窒息。

街道上挤满了从前线溃退下来的士兵,

三五成群,或瘫坐在屋檐下,或漫无目的地游荡,几乎看不到成建制的队伍。

往常负责军纪、弹压溃兵的宪兵,此刻竟一个也见不到。

整个垒固,像一艘正在缓慢下沉的破船,充满了无序的喧嚣和死寂般的绝望。

“49师146团团长,严翊。”

他在军部一间嘈杂不堪的办公室里,算是完成了报到。

一名疲惫不堪的参谋军官在混乱的花名册上草草划了一笔,

告知他的部队已被临时纳入垒固城防序列。

“补给呢?我的兵现在枪少弹,很多人连口热饭都没吃上!”

严翊急问。

“知道,都知道!严团长,

现在到处都缺,你先带人去阵地,物资随后就送到!”

参谋一边应付着他,一边忙着接响个不停的电话,语气充满了不耐烦。

“兵员呢?能不能给我补充些……”

“先去阵地!这是命令!位置在城西南郊,你过去了就知道在哪儿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