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3章 有问题随时沟通(2/2)
“临时通道得够宽,能过消防车和救护车。”赵承平突然想起之前在老巷看到的狭窄路面,忍不住插了句嘴,“上次去调研,看到老巷里消防车都开不进来,临时通道一定要保证应急车辆通行。”
王队长点点头:“放心,临时通道宽度按6米设计,绝对能过应急车辆。”
赵承平赶紧在笔记本上补充:“临时通道宽度6米,保证应急车辆通行”,心里踏实了些——民生工程,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会议开了两个多小时,散会时已经快五点。赵承平的笔记本写满了整整八页,每个议题的讨论结果、责任单位、时间节点都记得清清楚楚。回到工位,他没急着下班,而是立刻整理会议纪要。他打开电脑,按照“议题-讨论内容-决议-责任单位-完成时限”的格式,把会议内容一条条梳理出来,连“电力公司需在12月5日前提交管线迁移方案”“街道办需在11月30日前完成居民安置意愿二次调查”这样的细节都没放过。
写完纪要,他又仔细检查了三遍,确认没有遗漏后,才发给参会的每个人。看着屏幕上的会议纪要,他心里很清楚:这份纪要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后续工作的“行动指南”,每个字都得准确无误,不然很容易造成工作偏差。
第二天一早,赵承平跟着规划局的张工再次去了老城区。这次他们带了专业的测量仪器,要挨家挨户查看房屋状况、测量面积,还要记录特殊情况。走进和平里老巷,居民们看到他们,都热情地打招呼,有的还拉着他们进屋喝水。
“赵同志,安置点定下来了吗?”陈大爷拄着拐杖迎上来,眼神里满是期待。
“大爷,初步定在幸福小区,离这儿三公里,有公交直达医院,您看病很方便。”赵承平扶着陈大爷,耐心地解释,“后续我们还会上门跟您详细说补偿政策,您有什么需求都可以提。”
陈大爷笑着点头:“好,好,只要离医院近,我就放心了。”
赵承平跟着张工走进陈大爷家,屋里的家具很旧,但收拾得干干净净。张工用激光测距仪测量房屋面积,赵承平则在一旁记录:“陈大爷家:两室一厅,面积58.6平方米,房屋结构完好,需特殊考虑:老人拄拐杖,安置时优先选低楼层。”他特意在“低楼层”三个字
接着去周大姐的小卖部,周大姐正在整理货物,看到他们进来,赶紧停下手里的活:“是不是要测量面积了?我这店连仓库算上,大概30平方米。”
张工测量时,赵承平仔细查看了店铺的经营情况:货架上摆满了日用品,墙上挂着营业执照,柜台前还放着老顾客的记账本。他在笔记本上写道:“周大姐小卖部:面积30.2平方米,经营日用品,有固定客源,需协调:安置点优先分配临街商铺,减少经营损失。”
就这样,他们用了三天时间,把32户居民的房屋都排查了一遍。赵承平的笔记本记满了各种细节:哪家有残疾人需要无障碍设施,哪家房屋年代久远需要特殊评估,哪家有老人需要低楼层……这些细节,他都一一在备注栏里做了标记,有的还画了简单的示意图,比如“卫生间需装扶手”“门口需坡道”。
半个多月后,调研工作终于结束。赵承平把收集到的资料整理成册:有房屋测量数据、居民诉求记录、现场照片,还有会议纪要和政策文件,整整装了两个文件夹,沉甸甸的。
他把资料放在办公桌上,看着厚厚的册子,心里既踏实又有些沉重——踏实的是,前期调研做得扎实,为后续工作打下了好基础;
沉重的是,他知道接下来的拆迁工作会更复杂,需要协调的事情更多,容不得半点马虎。
道路工程启动仪式的鞭炮声还没完全散去,赵承平就抱着一摞拆迁政策手册,走进了和平里老巷临时搭建的拆迁工作组办公室。办公室是由废弃的社区活动室改造的,墙面刚刷过白漆,还带着淡淡的油漆味,三张拼接的办公桌占了大半空间,桌上整齐码着居民档案和协议范本。
刚把手册放好,门口就涌进了不少居民。打头的是之前下棋的李大爷,他手里攥着皱巴巴的政策宣传单,嗓门洪亮:“赵同志,我来问问补偿标准,之前说的‘按套内面积算’,是不是真的?”紧随其后的是几位阿姨,七嘴八舌地问着安置房源的位置、楼层,办公室瞬间热闹得像菜市场。
赵承平赶紧搬来几张塑料凳,让大家坐下慢慢说。他拿起政策手册,翻到补偿标准那一页,指着黑体字耐心解释:“李大爷,您看这里——补偿确实按套内面积算,每平方米的补偿价是8500元,比周边二手房市场价还高500元,而且如果选择安置房,还能享受面积补贴。”他怕老人看不清楚,特意用手指着文字,逐字逐句地念,语速放得很慢。
“那安置房有电梯吗?我家老太婆腿脚不好,爬不了楼梯。”一位穿蓝布衫的阿姨问道,眼神里满是期待。
“有电梯!”赵承平立刻回答,从档案袋里掏出安置小区的平面图,“您看,幸福小区的安置房都是带电梯的,而且我们特意留了10套一楼的房子,优先分给行动不便的老人,到时候您可以优先选。”
阿姨凑过来仔细看平面图,嘴角渐渐露出笑容:“那太好了,我这就回去跟老太婆说,让她放心。”
办公室里,同事们也在忙着解答问题:有的在给居民算补偿金额,计算器“噼里啪啦”响个不停;有的在讲解签协议的流程,把需要准备的身份证、房产证复印件清单列在纸上;还有的在登记居民的选房意愿,铅笔在表格上飞快滑动。赵承平穿梭在人群中,哪里有疑问就去哪里解答,额头上很快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他却顾不上擦——居民们的信任,比什么都重要。
上午十点多,李大爷拿着签好的协议走了过来,脸上笑开了花:“赵同志,我签好了!选了幸福小区的三楼,离菜市场近,买菜方便。”赵承平接过协议,仔细核对了姓名、身份证号、补偿金额,确认无误后,在经办人一栏签上自己的名字,又盖上工作组的公章。“李大爷,这是协议副本,您收好,后续拿钥匙的时候要用。”他把协议递还给李大爷,还特意用曲别针把选房确认单别在上面。
到了下午,办公室里的人渐渐少了,可赵承平却没闲着——他想起了独居的陈大爷。之前调研时,陈大爷就担心搬走后不方便,现在政策明确了,他得去跟老人再说说。
陈大爷家在老巷深处,门虚掩着,赵承平轻轻敲了敲门:“陈大爷,在家吗?”
屋里传来拐杖“笃笃”的声音,陈大爷打开门,看到是他,连忙让进屋:“赵同志,快坐,我刚煮了菊花茶,您喝点。”
赵承平接过茶杯,温热的茶水带着清甜,驱散了些许疲惫。他拿出协议和平面图,坐在陈大爷身边,慢慢说:“大爷,补偿标准和安置房的情况,我再跟您说一遍——您家套内面积58.6平方米,补偿款有49.81万元,如果选安置房,还能再补10平方米的面积,相当于能选68平方米左右的房子。”
陈大爷点点头,眼神却有些犹豫:“我知道政策好,可我腿脚不方便,选一楼怕潮,选二楼又爬不动……”
赵承平立刻明白了老人的顾虑,他掏出手机,打开之前拍的安置房源照片:“大爷,您看,我们留的一楼房子都做了防潮处理,地面比室外高30厘米,而且阳台还能装扶手,您拄拐杖走路也方便。我还帮您选了三套一楼的房子,都在小区中间,不临街,安静,今天下午我带您去看看?”
陈大爷看着照片里明亮的房间、宽敞的阳台,眼神渐渐亮了起来:“真的能去看?”
“当然!”赵承平笑着点头,“我下午正好有空,咱们现在就去。”
下午两点,赵承平推着从单位借来的轮椅,带着陈大爷去了幸福小区。第一套房子在1号楼101室,打开门,阳光从窗户照进来,客厅宽敞明亮,厨房和卫生间都预留了安装扶手的位置。陈大爷拄着拐杖慢慢走进去,用手摸了摸墙面,又看了看阳台:“房子是挺好,就是离电梯口有点远,我拄拐杖得走两分钟。”
赵承平记在心里,又带着老人去了3号楼102室——这套房子离电梯口只有50米,而且阳台对着小区的花园,能看到绿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