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九章 三灾九难,无缺无漏(5K字奉上,月初求票支持~)(1/2)
元婴寿久,众所周知。
修士在步入四境后,寿元骤增,余寿充裕,在历经长时间的劫追寿赶后忽然放松,心境陡然开阔,往往会造就修行路上的一个精进期。或是困扰多年的修行难题一朝开悟,或是於堵的窍穴一触即溃,亦或是创术演法迎来井喷。
这种现象在修行界还专门有个名目,叫「得寿得慧」,的是寿元一多,压力变,脑子都要灵光不少。
不过很遗憾,这个现象在程心瞻身上没有出现,他一直没有劫追寿赶的压力,入四后心境也是波澜不惊,虽然得了久寿,但却不曾得到额外的灵慧,这也叫他略感可惜。
一般而言,以正法成胎的修士,因为精、气、神三宝交融而得先天之妙,寿数会大增,得寿在四百年上下,相当于一个五洗修士的一、二、三境得寿总和。此时,修者的总寿数约在九百岁左右。而能以正法修到四境的大修士,在前三境的破境速度必然不差,进入四境的年纪一般不到四百岁。也就是,修士入四才到中年,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
而如果是旁门或是魔道修士,以左道诡秘之法成胎,诸如「碎丹成婴」、「道胎种魔」、「金身泥胎」、「借腹生子」这些,因为未曾真正领会三宝精义,得寿会少一些,一般是两三百年不等,而且这些法子都是九死一生,远不及正法来的稳妥。
只不过,这些魔道修士往往难以在三境完成多洗生华,都是在下三洗的时候便尝试以秘法成胎。而这样一来,他们在三境的待劫时间就短,相应的寿数消耗就少,而在一二境时又多是走的偏门速成之法,所以这些人总寿数虽少,但入四的速度要快很多。一般而言,这些旁门左道中的天赋异禀者,常常是三百岁之前就入了四,余寿也得有个三四百年,同样正值壮年。
也正因如此,所以世间的世宗大派都是以四境创派为起点,因为只有四境及以上的大修士开山,才有足够的寿元去经营宗门、守护宗门以及培养下一代。要是换做金丹开派,自己在慌忙的劫追寿赶中都撑不了多久,何谈能肩负起一个宗门并将其发扬光大,所以只能被归入不入流的门户。
这在正邪两道里都是一样的。
而无论是相比于普通的正法成胎,还是剑走偏锋的邪法成胎,程心瞻又是大不相同。
他是三十八岁结丹,在那时余寿就有三百三十七年。后来开辟紫阙得满寿一甲子,一洗得满寿半甲子,二洗得满寿半甲子,三洗时因为是甲木龙雷洗身的缘故,得寿足有百年,四洗又是满寿半甲子。另有九九雷劫、五行齐备,致使金丹达到圆满,收获第二项金丹神通——增寿两甲子。
这般算来,他光一个三境,便增寿有三百七十年。
而在真正成胎之前,又因为贯通周天窍穴,引发紫微异象,并同时达成「紫琉璃体」、「黄庭道胎」以及「纯阳金身」三种法身境界,又额外增寿三甲子。
至于胚芽以真形九变、三光注照、胎响一百二十八天的传奇经历成就圣胎入四,所增寿数更是达到了骇人听闻的八百岁。
所以从结丹到现在,他仅仅花了三十三年的时间,但在这三十三年里,他因为修行所得来的增寿却足有一千三百五十年。即便是算上因为分神化身、起坛下咒以及风鸟占卜这些逆天法术所带来的折寿,此时他的余寿也还有一千六百年。
而他才刚满七十岁。
相比于他漫长的寿命来,现在的他连少年都算不上。
然而,在这样的年纪、这样漫长余寿的情况下,他就要准备引发三灾了。要是叫旁人知晓了他的寿数和做法,肯定是极为不解的。
之所以要用“引”这个字,是因为元婴三灾与金丹九劫截然相反。
金丹九劫为天数、定数、外数,无法为自己所掌控,只能等着天上的劫雷劈,从外而内的淬炼金丹。而元婴三灾为人数、变数、内数,完全是由心而发,随时随地可以引动发生,并且是从肉身内部发作,从内到外的洗炼精、气、神。
雷劫相对好度,毕竟还有渡劫地和挡劫宝的法,只要身家足够深厚,还是能借助到外力辅助的。而三灾艰难,灾难发自肉身内部,全凭自身修持硬抗,无取巧之道,是九死一生也不为过。
而元婴寿久,不主动引发三灾的话,还有的活。要是引动了三灾,度过去了那自然是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还能继续增寿。可要是度不过去,而且是很大可能度不过去,那就是魂飞魄散,身死道消。
所以,世上的绝大多数四境都过不了心里这关,总是一直拖着,拖到寿尽的前一刻才主动引发灾劫,企图改命增寿。可是,这时肉身已经老迈、元神暗淡腐朽,又如何能度的过灾劫呢?于是结局往往都是受灾而死,化作一缕尘埃消逝。
不过这样一来,却又使得活人对灾劫更为畏惧,视为洪水猛兽,更无把握渡劫,犹犹豫豫间也拖到临终。于是前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这在修行界里又有一个名目,唤作「得寿失进」。的是四境修士在得到大量寿元并摆脱了劫追寿赶的紧迫感后,往往会失去进取之心,不愿意冒死犯险,宁愿在当下得过且过。
其实,能修到四境的,无论正邪,哪个不是人中龙凤,可四进五往往十不存一,这固然有合道艰难的缘故,但自身的心态变化也是一个大原因。
而对于程心瞻来讲,他在修行大道上一直是高歌猛进,即便寿元越攒越多,但心态一贯自然平和。他的修行是为了更为高远的目标,得寿只是在追求这个高远目标过程中所带来的收获,从不是他的目的。
他不曾因为得寿放松而「得慧」,自然也不会因为得寿畏险而「失进」。
现在该做的都做了,元婴已成,真元已满,道域已现,那就该更进一步,引动三灾了。对于他来讲,这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去纠结权衡的。
程心瞻从不打无准备之仗,他敢主动引发三灾,自然是心里有了计较。在这三年里,他仔细研读《金丹篇》,又观看了大量的宗藏与山藏,阅读了不少前人留下的修行笔记,对三灾已经极为了解了,也有信心能安度。
三灾常常与九劫并列出现,「三灾九劫」的就是三四境修士需要直面天地降下的考验,通过之后,才能合道、成仙。此外,其实在仙门高境中,还有一个词,与「三灾九劫」很像,但意思却完全不同,也更鲜为人知,叫做「三灾九难」。
三灾,大部分人都知道,指风、火、雷这三灾。也有人效仿金丹九洗的法,简单称为一灾、二灾、三灾,但大部分人对三灾的了解也就止步于此了。如果问起每一灾具体有什么特点,能不能再细分,那九成九的人是一头雾水,答不上来的。
原因也简单,普通人家或是山野散修,修到四境的都是少之又少,这里面敢主动引发三灾的又是万中无一,能够安然度过三次灾数而不死的,那是真正的凤毛麟角,试问在这种情况下,关于三灾的具体情况,又怎么可能流传的开呢?
也就是像三清山这样的传世仙宗,五境不绝,再把度三灾的经验记录成文字,传给后人,这才让程心瞻对三灾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知。
其实,风、火、雷这三灾,每一灾都细分为三种,故合称「三灾九难」。至于修行人在度灾时具体度的是哪一种,就全凭造化和天数了,无法提前预知。
三灾按先后顺序是风、火、雷。
风灾三种,一者唤作「灌顶赑怒之风」,一者唤作「内邪泄气之风」,还有一者唤作「灾疠五衰之风」。
这三种灾风,没有一个是好相与的。
「灌顶赑怒之风」,简称「赑风」,这也是最知名、流传最广的灾风,至于广泛传播的起源无从考究,或许只是早年某个高修在谈话中无意出来的,后来便越传越广,甚至一度成为了风灾的代名词。
赑者,大也,「灌顶赑怒之风」,意思就是从头顶往下吹的巨大而猛烈的风。这种风又被称作「伤精之风」,自囟门中吹入五脏六腑,过上中下三丹田,穿周天百窍,要是肉身薄弱,那么被此风一吹,则骨肉消疏,其身自解,化作一抷尘土。
「内邪泄气之风」,简称「邪风」,这种风从肺脏里生发,然后通过经络气管被带到全身,再去吹皮肤毛孔。如果肉身不能做到闭气无漏,那么被此风一吹,毛孔齐齐张开,一身的法力灵气都要被泄个干净,化作一个体弱的凡人。化作凡人之后,外面的邪风再通过毛孔吹进来,马上就要突发恶疾而死。
所以此风又被称作「伤气之风」,是一种死相极不体面的风,很多四境在准备度风灾时都暗自祈祷莫叫自己撞上了这种风。
最后一种风,称作「灾疠五衰之风」,简称「衰风」。此风很少见,在程心瞻阅读的修行笔记中,关于此风的记载很少。有两位选择在寿尽之前才开始度灾的宗门前辈面对的就都是这种风,九死一生侥幸活了下来。
这两位前辈在笔记把此风又称作「伤寿之风」,是从骨子里刮出来,致人腐败衰老。并猜测,可能越是寿元无多,越容易招来这种风,也就越难活下来。这两位前辈在笔记中告诫后生晚辈,一定莫要拖到寿尽,古往今来,兴许不知有多少英雄豪杰都是死在这「伤寿之风」中的。
而这道风,恰恰就是程心瞻最为熟悉的,对他来也是最没威胁的,他反倒是期盼这风来。
只不过,具体会引发哪一种风,这不由人为控制,早有前人总结出规律,往往是哪个方面最为薄弱,往往就会招来对应相克的风:短寿者来「衰风」,气虚者来「邪风」,体弱者来「赑风」。仿佛是非要致人于死地不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