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二章 瞻彼阕者,虚室生白(艰难而满意的一章)(1/2)
寂静世界中,不知过去了多久,程心瞻仍在冥思苦想着。
前人之述备矣,无论是动念如雷,还是再造世界,亦或是以阴助阳,都是不错的方法。这些方法如果要让程心瞻依葫芦画瓢,再复现一遍用来破灾,他觉得应该不难。但问题在于,自己只能拾前人牙慧了吗?
自己的道在哪里?
其实,程心瞻认为,在这样无声的寂静世界里冥想,也不失为一个思考自身大道前途的好时机。而打破这片寂静黑暗的方法,也就是自身大道法统的体现。
毫无疑问,动念为雷,这就是修符咒之道的;以念开天,这就是修存神之道的;以阴炼念,这就是修纯阳之道的。每个人破灾的方法就是从自身法统出发的。实话,这些大道法统程心瞻都会,也都修的不错,可能比某些单一精修的人修的还要好。
然而,这些法门道统,都只是程心瞻自身大道的一个组成,并非是他的全部。
真正叫他冥思苦想的是,自己被尊为万法经师、广法先生、三山讲学,在世人眼中似乎无法不通、无法不会。这在常人眼中看来当然是好事,而一直以来,他自己也觉得是好事。万法皆通,千术皆晓,对敌斗法便是游刃有余,无论对方所修何道,自己均有克制之法,无往不利。
但是,在此时,在这片寂静黑暗中,程心瞻在深入的剖析自身后,却陷入了深深的迷惘之中。
如果万法皆修,那到底什么才是自己的道呢?
仙翁开创了万法派,提倡万法互参,但仙翁并没有陷入迷惘,或者,仙翁在陷入迷惘后重新找到了自己的道。仙翁的道在《抱朴子—金丹篇》里得很清楚,曰为十六个字:「内炼成丹,外用为法;万法互参,护养内丹。」
仙翁的万法是有内外主次的,内丹为君,外丹为宰,诸般法术皆为臣辅。
三清山历代的五境们、仙人们,基本也都是遵循仙翁的道路走的,以内丹为根本,再辅以一个自己擅长的道法,使得二者互参互利,得以成道。例如掌教是以虚空法合内丹,米祖是以符法合内丹,白灵子是以金法合内丹。基本都是在仙翁留下来的大框架里创新寻道。
三清山中少有人能超脱仙翁留下来的这个大框架,自家明治山祖师算是一个。詹碧云詹祖师便是跳脱出了内丹道的境界桎梏,种竹百年后,附灵化身,直接由四入六,一朝杖解飞升,在尸解道上再创新高,青出于蓝。只不过,数千年来,明治山的后人就难以再有詹祖师的天资与气魄了,即便是日后还有修尸解道的,也是以尸解道佐以内丹。
直到程心瞻的出现。
在“离经叛道”这一点上,他做的更为彻底一些。他既不重内丹,也不重尸解,而是在内景存神道上一骑绝尘。
詹祖师的尸解术依旧是得自于葛仙翁,天下尸解仙莫不以葛仙翁为宗,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他即便是舍弃了内丹,但所学依旧是三清山的显学。
可程心瞻不一样,他在食气之初,温素空传授了他吐纳法、坐忘法、步罡法、手诀法、祈咒法、服丹法、膳食法、药浴法、观想法等十余种法门供他修行选择,而他在发觉自身有存神天赋之后,便果断重观想而轻吐纳,常存神而偶炼丹,体内行气都是叫内景神服其劳。
他的五府三宅大窍全部是由内景神开辟,即便是缔结金丹,也是由炳灵太子与太阴皇君引导罡煞入黄庭。成胎时,他为了炼成真形九变,其实也一直用的是内景观想法。
事实就是,在程心瞻之前,观想法在三清山还只是作为一项拓展门人视野的食气工具。在他之后,在他的种种惊艳表现之下,三清山这才新立了梨雪山,作为一道像投剑山、收阴山这样的独立传承法脉。可以,程心瞻的内丹修行,是内丹为表,内景为里。因此也引来句曲山频频冒出要引渡程心瞻入上清派的想法。在三清山中,一些高明之士自然也看出来了这一点,只不过,程心瞻黄庭宫中到底结的是金丹,而不是神箓种子,所以这些人也就装聋作哑,只认为程心瞻是要以存神法合内丹。
不过后来的事情很清晰的表明了,不光是存神法,在阴阳、五行、五雷、兵器、符箓、咒术、祈神、外丹、虚空等等方面,程心瞻的修行造诣都不低于存神,或者,都不低于内丹。只要他往哪上面花时间,他就能表露出在哪方面上的天赋出来,叫人难以理解、难以适从。
万幸,程心瞻遇到了一个开明的宗门、一群开明的师长,无论他要学什么,三清山上下只有鼓励他的、积极为他想办法的,从来没有出言阻拦过一声不好、不合适的。
也正因如此,这才铸就了他别具一格的修行之路。
比如他在修纯阳的同时,又对吕祖的「去阴滓」持有质疑态度,坚信阴阳无限可分,阴阳共济而不对立。所以保留了三魂七魄,使得阴阳共生。比如他化肉身阴滓为剑器,炼成阳身阴器,人器合一,内阳外阴,走出一条前人未曾想过的路来。又比如他采用三光淬神,取阴、阳、和三意,炼成闻所未闻的三光元神。
可以,他在阴阳之道上的见解在明治山乃至整个三清山中都是独树一帜的,已经到了无人可以教他的地步。
而在自身修行上,他自己主张慢一快二、三境四洗,并不去追求世人常规认知中的内丹道圆满。
从以上种种不难看出,在潜意识里,或者在内心深处,他对内丹道其实并没有看的那么重,他更在乎的是自身圆满而非内丹圆满。
在这片寂静黑暗中,程心瞻已然想明白,虽然自己是以内丹入道,但时至今日,在种种机缘巧合之下,很明显,自己在其他大道法统上的造诣已经不逊色于内丹了,或者,有一些已经超过内丹了。仙翁传下来的「内炼成丹,外用为法;万法互参,护养内丹。」十六字良言真诀,放在自己身上也已经不适用了。
而最难的地方还不在这,真正艰难的是他甚至找不到一个“道”来作为自己所学诸道的“君”,来把自己的所学统合起来,像仙翁那样确定君佐关系,从而明定自己大道前途。
这一点,其实早在他缔结金丹时就已经表露出来了。一般而言,在修到金丹之后,一般人就已经明确自己的大道法统了,所缔结的法相也是与自己的大道法统相关联起来。然而,程心瞻在缔结法相时,他内心真正的大道法统依旧没有出现。所以,他的鸟首人身金丹法相,代表的其实不是他的大道,而是他的心志,镇元、镇海、镇世,是志向而非大道。
而这一点,直到他缔结元婴道域时,依旧没变。他的道域为他的镇世志向提供了便利,却依旧不是大道显化。
这个根本的问题,在长久以来一直被他忽略,或许也是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他已经意识到了却不敢去面对。又或许,在这么些年里,他一直在持续不断的修行新的大道法统,就是想确定出什么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道”。
只是这么些年来,他已经贵为万法经师、广法先生了,却还是没有找到能统合自己一身所学的道。
这只能怪道家学实在是太庞杂、太丰富了。自古至今,这片神州大地上的大神通者也实在太多了,传下这些绝世法统。阴阳可以化万物,五雷可以演万法,一丹可以纳万象,一符可以开天地,虚空可以生造化。又如何能把这些大道分个高下,奉出个统合一切的“君”呢?
可如果没有一个统合一切的“君”,那么自己的道又是什么呢?难不成自己的修行就只能随着前人开辟好的道路亦步亦趋吗?
在这片寂静黑暗中无人能回答他。
他为此深深困惑着,此时,他的最大难题已经不是如何打破寂静,而是要明确自己的道。这无疑也是他自修道以来面临的最大考验。而到了今时今日,他也必须要明定了。因为,等度过三灾,他的下一步就是要合道了。
————
也不知过了有多久。
程心瞻还是未曾想出来,他已经深陷在寂静黑暗中,这让一向冷静淡然的他几乎要疯魔掉,连念头都因思虑过度而混沌蒙昧起来。
为什么?为什么这世上还会有人在修到了四境后还不能明定自己的道?
为什么?为什么自己不能统合自己的这一身所学?
为什么?为什么这世上没有能包容万法的道上之道?
程心瞻无声的呐喊着,彷徨着。
呀!
便在这时,程心瞻忽地灵光一现,寂静黑暗中闪过一丝惊雷般的光亮,他重新念叨起自己方才所的话:
「为什么这世上没有能包容万法的道上之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