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答苏武书(2/2)
“我感觉有点理解他了,都这个样子了却始终没等到援军,确实挺寒心的。”
“要是没有叛徒泄露军机,李陵还不一定会被活捉吧。”
“我觉得李陵挺厉害的,就五千人撑到了这么久,就是队友不行一直没帮忙。”
“你们又给他说上话了?李陵就是一个懦夫,叛徒,有什么值得同情的。”
【然后李陵就投降了啊,对此,学术界有三种不同看法,第一种观点是最主流的,认为李陵是李家的败类,不折不扣的汉奸、叛徒、懦夫,应该被钉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第二种观点认为李陵其情可悯,投降出于求生本能,在援军无望的情况下,保全三军将士的权宜之计,不能简单归咎于个人气节。郭沫若就表示,汉武帝的极端政策与战后清算,使李陵陷入绝境,最终被迫投降,是制度性的悲剧。
第三种观点是我支持的,我们认为李陵起初只是诈降,打入匈奴内部,做无间道或效高渐离之故事,可汉武帝不分青红皂白杀光李陵家眷,使李陵彻底心灰意冷,索性“假投降”变成了“真投降”。】
“三种观点,还真是说的头头是道。”
“我觉得第二个比较可信吧,他是一个将军,要保证将士们的安全啊,虽然被俘虏了有活着的机会不也挺好的?”
“没错,孤军奋战又看不到援军,这种情况能活一个是一个吧。”
“这汉武帝也太操之过急了,刚听说投降之事就杀人满门。”
“这还真不好说,在人家军营里是不是诈降谁知道呢。”
“这皇帝也有错吧,不调查清楚就杀人,这样谁还敢在他手下干活,一不留神就是满门抄斩啊。”
“哧,人家是皇帝,你不想干有的是人削尖了脑袋往里进,皇帝要怎么做还能听你的?”
李广心脏一疼,他当然认为事实是第三种,不说他的孙子他有多了解就单说李陵之前做的事情他就不可能轻易投降。陛下啊,为何不多等一些时日,或许他的消息就传来了。
【现在我们上知网也能查到很多,关于李陵最开始只是诈降的论文,可2000年前,没有人会给李陵辩护。汉武帝勃然大怒,满朝文武无不谴责李陵,此时却有一位小人物站了出来,不合时宜地指出了事件的疑点,我们应当记住他的名字,司马迁。
李陵麾下步兵不满5000,却深入贼虏腹地,抵挡数万之师,最终攻势耗尽,士张空拳,已尽死力,纵使是古之名将也不过如此,今日李陵虽战败被俘,未能以身殉国,但定然会再寻找机会报效汉朝。这场辩护超越了个人荣辱,构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上首次对皇权的正面挑战,堂堂皇帝被小小史官顶撞,当场破防,将司马迁打入大牢。
不久,又有谣言李陵操练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子女。司马迁最终被判宫刑,在狱中,司马迁完成不朽杰作《史记》他的故事,也成为了21世纪高中生,写议论文时的常备选项。
我读书那会儿,每次语文作文要涉及发奋图强时,年级上百分之是八十五以上的学生吧,都会把司马迁受宫刑的悲惨经历再在试卷上写一次,令人感叹。】
“细细想来,确实有很多不适之处。”
“五千对上万,不管是谁也不可能全身而退,他之前一次次的打赢,已经是强弩之末了,等不到援军谁也没办法。”
“只是说说事实,就被打入了大牢,这个皇帝脾气真不好。”
“你忘了天幕最开始说什么了,他晚年昏庸暴虐,这样做也无可厚非。”
“只是战败未能殉国就成了叛徒了吗,这天下有几个打仗一次不输的,战败一次就要殉国,这是人才的损失!”
“不是?造谣他还真信了?这有点匪夷所思了吧。”
“帮助匈奴训练士兵然后攻打自己国家?这是个正常人都不会这么做吧,国家里还有自己的家人呢,就一点不在乎?”
“一句谣言,失去了他的母亲、妻子和子女,这换谁能没有怨言啊。”
“我有点理解他了,如果是我听到这个消息,管他是真降还是诈降,我都要想办法攻打回去,反正也没有家人了。”
司马迁:你提到我很高兴,提到我的着作我也很高兴,但是不要提及我的苦难。哎,还真是“发奋图强”啊,就没有别人了吗,抓住他一个就不放了是吧。
【至此,《李陵答苏武书》的背景交代完毕,李陵和苏武都是汉武帝朝的匈奴“俘虏”,一来二去两个人成为好朋友,苏武归汉后写信给李陵喊他也回来,但李陵却回信,我不再回来了。
根据史料记载,李陵当时是从居延出发,最终在酒泉以北的戈壁地带遭遇了匈奴主力部队的围困。这居延是什么地方呢?在边塞诗里经常有居延嘛,比如王维的诗《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它就是今天内蒙古的阿拉善盟EJNq。】
“什么拉什么旗?这地名也太长了。”
“这两句诗还不错,不知道完整版是什么样?”
“苏武回去了吗为什么李陵还不回去?回去解释清楚还自己一个清白啊。”
【这个是酒泉公园里的雕塑啊,应该就是霍去病打了胜仗,然后他说“众将死战非我之功”于是把这个酒倒在河里,然后这个地方就得名为酒泉,然后大家一起喝。
但这个其实是神话传说啊,酒泉真正得名的原因是因为这里有一口泉,然后里面喷出来的水,味道像酒一样甘美,仅此而已。
居延是西汉设立的边疆重镇,北境屏障,一代代汉家儿郎在这里抛头颅,洒热血,如今的居延,哎,对对,你没有看错,就是这个土坡。】
“我一直以为酒泉的由来是真事呢,原来是个故事啊。”
“多正常,从古至今的故事多的数不清了,传的多了信的也就多了。”
“像酒一样美味的水,真想尝尝啊。”
“居延……竟变成了这般模样?”
“千年之久,时过境迁,沧海桑田,能一睹千年后的居延也是一桩幸事。”
“我们脚踩的土地,千年后我们的后人依然站在上面,城池变沙砾,荒原变绿洲,唯有这黄土不变,日月不变。”
【“子卿足下:勤宣令德,策名清时,荣问休畅,幸甚幸甚,远托异国,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昔者不遗,远辱还答……”
在北海的苦寒之地,苏武的旌节凝成霜花,而李陵的佩剑锈蚀成沙,当后世以“汉臣”与“降将”二分法,将两人粗暴的框定在忠奸对立的模板,是否遗忘了冰原深处,未被史册记载的太息?
对李陵来说,杀身成仁远比苟且偷生懦弱,选择在历史的裂缝中存活,何尝不是另一种惨烈的坚守?戈壁无言,唯有那字字泣血的《李陵答苏武书》裹挟着被风雪撕碎的战旗残片浸染着未及诉说的生命之重。那是被黄沙淹没的复杂的人性光谱,是李陵用余生去扞卫的,比死亡更锋利的尊严。
李陵也好,李广也罢,千百年来早已是怀才不遇的文学符号,李白创作了《千里思》王维创作了《李陵咏》。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末段写了八个字,“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再听一遍,竟有了些许其他感慨。”
大家你一言我一句地争论着“存身”是否胜过“气节”,他们从多方面辩论言语犀利,平时不敢说的话在这一刻全都表现出来,对皇权少了一丝敬畏。
“他们比怀才不遇更可悲,或许汉武帝并不是适合成为他们的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