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1章 沈乐:我看到了历史名人?(2/2)
“啊?”
沈乐一双眼睛瞪得圆溜溜的,已经只剩下惊讶。胡教授盯着他的眼睛,认真道:
“沈乐啊,我们文物修复工作者,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最重要的任务,是让沉睡在地下的文物重见天日,为后人好好保护这些文物,尽量延长它的生命。”
沈乐茫然点头。道理我都懂,可是——
“把竹简修到你这个样子——”胡教授指了指他手里的竹简:
“难道是我们不想吗?是我们做不到啊!但凡能做到,但凡能让它拥有最好的状态,谁希望它暗沉沉的,又怕光,又怕风,又怕潮湿,一触即碎?”
“可是……”
“可是你担心证据问题?你不是已经准备好证据链了吗?之前拍的红外照片,深深沁在竹简内部的碳痕,它们是不会变的啊!还有你的操作视频,这些加在一起,还不够证明?”
沈乐还想说什么,胡教授已经起身,用力拍拍他肩膀:
“放心吧。我们这些教授,也不是食古不化的人。你只管去干你的活,有问题,我们给你顶着,真有哪里不对了,我们也会提醒你,不会看着你乱来的!”
沈乐终于稍微放了一点心,恭恭敬敬告辞,扭头去干活。
他一根一根竹简修复,一根一根竹简阅读,最终整理出九卷《鬼谷子》,单独陈列,放老师们进来看:
“只能隔着玻璃看啊!——这些竹简上面,能测出不弱的能量波动,我怕全部修好以后,它会变异点儿什么出来!”
不用他说,老师们也不会动手。珍贵的竹简,他们平时研究的时候,也只会非常非常偶尔地,隔着手套箱,极其小心地操作一遍;
甚至连操作都不操作,能看一眼,已经算是非常宝贵的机会——绝大部分竹简都需要避光保存,光照对它们,那是绝大的伤害!
所以,那些研究简牍,研究内容的专家,大部分时间,都只是对着照片,来来回回地揣摩,来来回回地研究。
有些人连照片都看不到,或者照片只是一个对照和参考,只是埋首文字,去皓首穷经,去考证到底哪个版本才是对的,哪个版本是传抄中的讹误……
“你放心,我们就看一看,绝对不碰。”过来参观的老师们,岂止要隔着玻璃柜,他们还得隔着分开普通人和修行者的玻璃墙,基本上,只能看照片和视频。
看完一遍,复制完了照片,就继续去催沈乐:
“加把劲啊!还有很多竹简呢!不要因为这些竹简零零散散,看不出信息,就磨洋工啊!每个字都非常重要的!”
“我知道!我知道!老师放心,我肯定尽快把它们修复出来!”
沈乐连连保证。竹简上,帛书上,青铜器上,甲骨文上——能从上古时期传下来的每一个文字,都是异常珍贵的,都保留着大量的信息。
睡虎地秦简,那里面记载了些什么东西?秦律十八种,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编年纪——
这些东西,当时只道是寻常,但是现代的专家拿到手里,那简直是感激涕零:
它填补了秦代法律文书记载的空白啊!
它为研究秦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翔实的依据啊!
它连占卜和历法都有记录啊!
光是它上面的字体,就反映了篆书向隶书的转变啊!
简直太珍贵了……
所以沈乐完全不敢轻视竹简上的每一个字。然而,即便如此,他修复完的一根根竹简,上面的字迹,还是看得他昏头昏脑的:
“无骨楚入山周安王十三年出山年廿二刺魏都火焚公叔痤府库殁于弩矢卒年廿七”
“织帛越入山周烈王六年出山年廿二入郢都为吴起余党刺楚令尹未成遭车裂卒年廿三”
“豢龙齐入山周显王十年出山年卅一潜入秦军凿沉泾阳粮船被擒自绝卒年卅一”
一根,一根,一根又一根。并不是每一卷竹简,都被丝绳牢牢地穿在一起,完整地卷成一卷。
事实上,有许多丝绳已经断裂,腐烂,或者磨断,有许多竹简沉坠在箱底,需要沈乐在整理的时候,一根一根,把它们归类。
这个工作,沈乐做得很艰难,或者说他根本不擅长做。
那一根一根竹简,或许是按年号排列的,但要把临近的年号归拢,按顺序排好,那就要了他的命了:
他完全背不下来好吗?
只能一条一条现查,现核对,然后小心翼翼,把对得上的竹简们放在一起。
接着,核对竹简上细微的磨损,来确定它们排布的顺序……
“好累啊……还是等老师们来做吧,我捡现成的就好了……”
沈乐呻吟着抱头倒地。倒了一会儿,又被罗裙们不屈不挠的戳起来,继续修复竹简:
“啊……这是……”
一根异常暗淡,几乎看不清字迹的竹简,在他手下渐渐明亮起来。
淡黄色的竹简上,墨迹朱印,历历分明:
“秦舞阳卫入山魏景湣王十三年出山年十三随刺秦王死卒年十五”
沈乐瞪着眼前的竹简,指尖微微颤抖,一时半刻竟然透不过气来。他看到了什么?
秦舞阳?
虽然不是荆轲,但是,那也是史书上留名的人……为什么会在这里?
为什么,会被记在这个箱子里的竹简上?
沈乐轻轻按住竹简,感受着里面微弱的灵气,感受着所有竹简里面弥漫的,和漆箱内其他物件一以贯之的微弱金气。
大约50卷,1000多根竹简,其中有一大半记录着这样的人名,绝大部分都默默无闻——
他们的名字,为什么会被记录在这里,他们又因为什么入山、出山?
沈乐忽然升起了一股巨大的动力。他要加把劲,赶紧把这些东西都修复完——
也许,等到全部竹简修复的那一天,这些竹简,会直接带他去看当年的景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