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无限流之中式副本 > 第738章 药香深谷与生命的回响

第738章 药香深谷与生命的回响(2/2)

目录

提醒她,哪怕身处污浊,也要守住心里的那汪清泉;哪怕前路坎坷,也别忘了,生命总能在绝境中,寻到属于自己的回响。

离开回春谷,沿着被药香浸润的山路向北行进,半月后,一座被参天古木环绕的楼阁出现在云雾深处。

楼阁通体由紫檀木建成,三层飞檐翘角,挂着青铜风铃,风过时叮咚作响,竟与山间的松涛形成奇妙的共鸣。

门楣上悬挂着一块黑底金字匾额,上书“藏经阁”三字,笔力浑厚,隐隐透着金石之气——正是当地闻名的“云栖古籍阁”。

守阁的是位须发皆白的老者,身着洗得发白的蓝布长衫,手里捧着一卷线装书,见众人到来,只是抬眼淡淡一瞥,目光便又落回书页上:

“阁内规矩,禁喧哗,禁烟火,禁随意触碰典籍。若要观书,需先净手焚香,写下借阅名录。”

艾琳娜依言净手焚香,当指尖触碰到那尊古铜香炉时,竟感到一丝微弱的灵力波动——

这香炉竟是用陨铁混合青铜铸就,炉底刻着细密的星图,显然不是凡物。

小托姆凑过去细看,星图的排布与他在天文馆见过的北斗七星方位丝毫不差,只是多了几颗从未在星表上见过的亮星。

“老先生,这香炉……”小托姆刚开口,就被老者用眼神制止。

“此乃镇阁之宝‘启明炉’,当年阁中失火,全靠它自动喷出的水雾灭火,才保住三成典籍。”老者翻开一本泛黄的《水经注》,书页间夹着几片干枯的银杏叶,

“阁中藏书三万七千余卷,多是宋元明清的孤本,可惜近十年,不少典籍开始霉变虫蛀,想尽办法也护不住。”

艾琳娜跟着老者登上二楼,只见书架顶天立地,从地面一直延伸到阁顶,古籍按经史子集分类码放,书脊上的标签大多已经褪色。

她随手抽出一本清代抄本《农桑辑要》,刚翻开两页,就见纸页边缘发黑,有几处字迹已被虫蛀得模糊不清,露出细密的孔洞,像筛子眼一般。

“去年梅雨季节,漏雨淹了半层楼,”老者指着墙角的水渍,“虽及时抢救,可这些纸页吸了潮气,转眼就生了霉。

更怪的是,今年春天,原本完好的宋刻本《论语》突然长出了绿毛,用了最好的防蛀药也止不住,像是有东西在里面啃食文字。”

小托姆走到西侧书架前,发现那里的典籍格外残破,有几本甚至连书脊都脱落了,露出里面粘连的纸页。

他小心翼翼地拿起一本《楚辞》,只见书页上除了虫蛀的孔洞,还有些奇怪的紫色斑点,用指尖一碰,竟沾了些粉末,凑近闻,有股类似回春谷污染土壤的腥气。

“这是……化学腐蚀的痕迹。”艾琳娜皱起眉,“和回春谷溪水里的污染物成分相似,老先生,阁外是不是有什么工厂?”

老者叹了口气,领着他们来到窗边,推开雕花木窗。

只见阁外三里处有片灰蒙蒙的厂房,烟囱正冒着黑烟,几条排污管直接通向阁后那条汇入山溪的小河,河水呈暗绿色,河面上漂浮着泡沫。

“那是家染料厂,三年前建的,自打它开工,阁里的典籍就一年不如一年。”

老者指着河面,“以前这条河是我们用来漂白纸页的,现在……连洗菜都嫌脏。”

艾琳娜望着那些在霉变与腐蚀中逐渐失去字迹的典籍,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

这些书页上的文字,是几百年前的人一笔一划写就的,承载着诗词、历法、农桑、医术,是文明流传的脉络,可如今,它们正悄无声息地消失,像被潮水淹没的沙画。

“不能就这么看着它们毁掉。”小托姆突然说,“回春谷的泉水能净化土壤,说不定也能修复这些纸页?”

老者眼睛一亮:“启明炉里的水!那炉子每晚子时会自动凝结露水,滴入炉底的铜盆,水质清冽,说不定真有奇效!”

众人来到一楼正中,只见启明炉炉口正缓缓滴落水珠,每滴水珠落下,都在铜盆里激起一圈涟漪,散出淡淡的光晕。

艾琳娜用瓷勺舀起一勺露水,滴在《楚辞》的紫色斑点上,奇迹发生了——斑点竟像遇到阳光的冰雪般消退了,露出

“有用!”小托姆兴奋地拍手,“我们把所有发霉的典籍都搬到炉边,用露水擦拭!”

老者却摇了摇头:“杯水车薪啊,阁里残破的典籍有上千卷,单靠炉子里的露水,擦到明年也擦不完。”

他走到墙角,掀开一块松动的地砖,露出—

‘文心墨’,是用历代文人的墨锭研磨成粉,混合松烟制成的,据说能让褪色的字迹重现。

可这墨只有一块,要用在最珍贵的典籍上。”

艾琳娜打开木盒,只见里面的墨锭呈暗黑色,上面雕刻着繁复的云纹,凑近闻,有股沉静的松烟香,与启明炉的香气隐隐呼应。

她突然想起墨香古巷的墨魂,那些在时光里沉淀的文字,或许本就有着相通的灵魂。

“有办法了。”艾琳娜指着启明炉,“炉子能凝结露水,说明它能吸收空气中的水汽净化。

我们可以造条引水渠,把回春谷的药灵泉水引到阁后,再让水流经启明炉,借助炉子的灵力,让泉水变成能净化纸页的灵液。

至于文心墨,我们可以用它调配墨汁,修补那些被虫蛀的字迹——文字只要能被重新写出,就不算真正消失。”

老者沉吟片刻,点了点头:“好,就按姑娘说的办。我这就召集附近的书友,他们都是爱书之人,定会来帮忙。”

接下来的几日,云栖古籍阁热闹了起来。书友们带着工具赶来,有的清理河道,将染料厂的排污管堵住;

有的铺设竹管,将药灵泉水引入阁中;有的则用启明炉净化的泉水擦拭典籍,再用文心墨修补缺损的字迹。

艾琳娜负责修补那本宋刻本《论语》,当她用细毛笔蘸着文心墨,填补“学而时习之”中被虫蛀掉的“习”字时,突然感到指尖传来一阵温热——

仿佛有双无形的手,正与她一起握着笔,将千年前的墨迹延续下去。

她抬头望向窗外,只见染料厂的烟囱已经停了工,河面上的泡沫渐渐消散,阳光透过云层照在水面上,泛着粼粼波光。

小托姆则在整理一本《天工开物》,当他用泉水擦去最后一点霉斑,书页上“巧夺天工”四个字突然变得清晰,墨迹竟微微发亮,像有金光流转。“快看!”他惊呼,“这字好像活过来了!”

老者凑过去一看,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泪光:“是文心墨与灵泉起了反应,这些文字……是真的被唤醒了。”

七日后,当最后一本残破的典籍被修补好,放回书架时,启明炉突然发出一阵璀璨的光芒,炉身上的星图亮起,与夜空中的星辰遥相呼应。

整座藏经阁的古籍都微微震颤,散出淡淡的光晕,仿佛在低声诵读。

老者望着这一幕,喃喃道:“文脉不断,文明不绝……原来古人说的‘字有灵性’,竟是真的。”

艾琳娜站在书架前,指尖拂过那些重新焕发生机的典籍,突然明白文明的传承从不是简单的保存——

就像这些纸页,会被虫蛀,会被污染,会在时光里褪色,但只要有人愿意弯腰修补,愿意为它们挡住污浊,愿意一笔一划地重现那些字迹,它们就永远不会真正消失。

离开云栖古籍阁时,老者送给他们一套线装的《云栖阁藏书记》,扉页上题着一行字:“纸页会老,墨迹会淡,唯人心间的文脉,能与日月同辉。”

小托姆捧着书,突然问:“下一站,我们去哪?”

艾琳娜望向远方被晨雾笼罩的山峦,那里隐约可见一座古塔的轮廓。

“听说那边有座‘钟鼓楼’,百年前曾是报时预警的要地,只是近年钟声渐稀……或许,那里有需要我们倾听的故事。”

青铜风铃在风里叮咚作响,像在为他们送行,也像在为那些重获新生的文字,轻轻吟唱。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