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0章 释道安弘扬佛法(2/2)
道安在襄樊、沔州一带住了十五年,每年都多次讲说《放光般若经》,从没有过废缺。东晋孝武帝非常钦佩道安的德行,派使者前往问候,并下诏书,嘉奖道安的学识功迹,道德风范。还给与道安王公的待遇。前秦宣昭帝苻坚也是早就听说过道安的大名,常常说:“襄阳有个高僧道安,是个非凡的人物,我想让他到我们这边来,让他辅佐朕。”
随后苻坚派长子苻丕领兵攻占了襄阳,将道安和朱序等人都送到长安。苻坚对仆射权翼说:“我派出十万之师攻取襄阳,只是为了得到一个半人。”权翼问:“为了得到谁?”苻坚说:“安公一个人,习凿齿算半个。”待他们到长安后,住在五重寺,僧众有数千人。道安在这里弘大佛法,教化民众。
当初,魏晋的僧人都是依师父的姓为姓,所以姓名各不相同,道安高僧认为就佛门弟子来说,尊莫过于释迦牟尼,就以释氏为姓。
后来道安得到一本书,名叫《增一阿含》,书中说:“江河流入大海,就没有江河了;无论任何人,一入佛门,皆称释种。”与道安的看法完全相同,由此成为永远固定的方式。
释道安还广泛猎涉佛经以外的书籍,还写得一手好文章。在长安,凡是写诗作赋的读书人,都依附在道安的周围,道安在读书人中享有盛誉。
当时,在蓝田县出土一只大鼎,能容27斛,边上刻有篆铭文,人们都不认识,请道安来辨认。释道安说道:“这是古代篆书,说的是这只鼎为鲁襄公所铸。”又把篆书写为隶书。
有个人拿着一个铜斛在市场上出卖,铜斛是正圆形的,斗向下,横梁昂起的地方是斗,低的地方是合(量器单位),梁的一头是个管子,管子连着钟,能容半合,边上写有篆铭文。苻坚请教道安,道安说:“这是王莽时代制造的,上面的铭文说铜斛出自舜时代,用以全国一致律量,发布四方,使量器归于平等,全国统一。”
释道安就是如此多闻广识,博学多才。苻坚曾下令说:“读书人凡有疑难问题,都要向道安请教。”所以在前秦京城有句很流行的话说:“读书人若不以道安为师,就难以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当初,苻坚平息了后赵石氏之乱,使百姓殷富,四方安定,前秦的势力范围,东到沧海,西到龟兹,南到襄阳,北到沙漠,只有建业那一小块地方,没有臣伏归降,苻坚常常在与侍臣们谈话时说,他未尝不想攻克江左,让东晋皇帝司马曜来当他的仆射,东晋大臣谢安来当侍中。苻坚的弟弟平阳公苻融以及朝臣石越、原绍等人,都来劝谏,也没有说动苻坚。众人认为苻坚对道安最敬重、最信任,于是一同来请道安,说:“皇上将要攻打东南,您在这时候,何不为苍生进一言呢!”
这天苻坚游东苑,让释道安同乘一辆车子,仆射权翼劝谏道:“臣听说,天子的法驾,应由侍中陪乘。而道安形貌丑陋,怎么能乘皇上的车子呢?”苻坚勃然大怒,厉声说:“安公的道德令人尊敬,朕以天下不易,能与朕同车而乘的,只有安公。”即命权翼扶释道安和尚登车。
苻坚对道安说:“朕将与公南游吴、越地区,带大军前往巡狩,一直到会稽以观沧海,这不是很快乐的事情吗?”
释道安回答说:“陛下按照上天的旨意治理世事,已据有广大的地域,占有八州之富,居中原而控制四方,宜应栖神而无为,可与圣君尧、舜相比美。现在您却欲兴百万之师,去占领那一点小小的地方,而且东南地区地卑气厉。过去舜、禹游而不反,秦皇适而不归,以贫僧看这件事,不敢赞同陛下的观点。而且平阳公等皇亲国戚,石越等朝内重臣,也都认为不能这样做,陛下却未采纳他们的意见。贫僧轻浅,所说的话您必定不允,我不过是受到您的优厚的待遇,尽我一片赤诚之心啊!”
苻坚说:“出兵攻打江南,并不是因为我的地盘不广,人民不多,而是要简天心、明大运之所在。顺应天时而巡狩,前代典籍中都有记载,若按刚才的说法,帝王就无所作为了。”
释道安说:“若陛下一定要攻打江南,可先到洛阳,积蓄力量,传檄文于江南,如若江南不服,再讨伐也不晚。”苻坚没有听从僧人释道安的意见。
道安注释过很多佛教经书,惟恐注释有错,于是他发出誓言:“如果我的注释没有大的问题,望能见瑞相。”
释道安在睡梦中见到一位胡地道人,头发很白,眉毛很长,胡道人对道安说:“您所注释的经文,都很符合经文原意。我不能入涅盘,住在西域,应当相助弘通,可时时摆设饭食。”
此胡人乃是降龙罗汉嘱咐令在释道安梦中显现。
后来《十诵律经》来后,高僧远公知道师父道安所梦见的是宾头卢罗汉。于是立座供饭,由此成为成例。释道安和尚不仅品德操行是人们的宗范,而且对佛教的经、律、论都学有所长,所制《僧尼轨范》、《僧法宪章》制定的条例:一曰:行香定座上讲经上讲之法;二曰:常日六行道饮食唱时法;三曰:布萨差使悔过法等。此制条一出,天下的寺院都跟从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