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6章 连日的辛苦终于有了回报(1/2)
展大鹏则关注着另一份文件:“报告里提到敌军会在据点周边增加巡逻队,还会加装红外监控设备,看来他们已经察觉到通讯设备被破坏,要加强戒备了。”
指挥部王参谋长走进来,脸上带着欣慰的笑容,他拍了拍林泰的肩膀:“这次任务完成得非常出色,数据分析部门连夜工作,确认这些数据的价值远超预期,不仅能监听敌军通讯,还能预判他们的作战行动。总部已经给你们小队记了集体三等功!”队员们听到这话,都露出了兴奋的笑容,连日的辛苦终于有了回报。
但王参谋长的表情很快严肃起来,他指着屏幕上的预警信息:“不过大家不能松懈。敌军通讯密码被破解、作战计划泄露,肯定会有所察觉,接下来他们很可能会调整部署,甚至加强边境的防御力量。我们得到的这些信息,有效期可能只有一周,必须抓紧时间制定应对方案。”
林泰点点头,心里的兴奋瞬间被警惕取代。他想起昨晚撤离时敌军紧追不舍的场景,此刻更明白:战争没有永远的胜利,只有时刻的准备。“我们明白,会立即针对敌军可能的调整进行训练,确保随时能应对突发情况。”他坚定地说道,队员们也纷纷点头——短暂的喜悦过后,他们很快进入了备战状态。
离开指挥室时,走廊里的广播正在播放基地新闻,提到边境地区的局势依旧紧张,提醒所有部队加强戒备。何晨光走在林泰身边,低声说道:“队长,下次行动可能会更难,敌军肯定会增加岗哨和监控设备。”林泰回应道:“所以我们要提前做好准备,针对他们的防御调整,改进我们的潜入和撤离方案。”
三、专项训练:弥补不足与能力精进
接下来的几天,林泰小队没有丝毫松懈,立即投入到针对性训练中。基地的训练场上,每天都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从清晨的体能训练,到深夜的战术演练,每个人都在拼尽全力,弥补上次行动中的不足。
在夜间潜入训练区,林泰特意设置了模拟的红外监控和微光探测设备,队员们穿着黑色作战服,脸上涂满迷彩油,在布满障碍的场地中潜行。蒋小鱼背着改装后的通讯设备,设备外壳加装了黑色遮光罩,屏幕亮度调至最低:“队长,这次设备不会再暴露微光了,我测试过,在五米外完全看不到屏幕反光。”他说着就钻进一个狭窄的管道,动作比上次行动时更加敏捷——上次因为设备微光差点被发现的经历,让他对细节更加重视。
展大鹏则拿着夜视摄像机,在训练场地中寻找最佳拍摄角度,同时还要避开模拟的巡逻队。“上次在据点拍摄时,因为紧张,有几个关键防御点没拍清楚。”他一边拍摄一边自言自语,不断调整摄像机的参数,“这次要练习在移动中稳定拍摄,确保每个细节都清晰。”
在紧急撤离训练中,林泰重点调整了弹药分配方案。张冲背着新的弹药包,里面按“主武器弹匣3个+副武器弹匣2个+手榴弹4枚”的标准配备:“队长,这次弹药肯定够了!上次那种子弹打光的情况,绝不会再发生。”他说着就进行模拟撤离,在奔跑中快速更换弹匣,动作比之前熟练了许多——上次的惊险经历,让他深刻意识到弹药充足的重要性。
何晨光则在狙击训练场进行专项练习,重点训练在移动中快速瞄准和远距离压制。他趴在模拟的山顶狙击位,面前摆放着各种模拟目标——有的在快速移动,有的隐藏在障碍物后。“上次在制高点掩护时,有几次因为目标移动太快,没能及时瞄准。”他一边调整狙击枪的倍率,一边回忆上次的不足,“这次要练到无论目标怎么动,都能在三秒内锁定射击。”
每天训练结束后,林泰都会组织小队召开总结会。大家围坐在训练场上,借着微弱的灯光,分享当天的训练心得和发现的问题。“夜间潜入时,管道内的通风声会掩盖脚步声,下次可以利用这个掩护快速通过。”张冲说道;蒋小鱼补充道:“通讯设备在潮湿环境下信号会减弱,下次行动要带备用天线。”林泰则认真记录下每个人的建议,不断完善战术方案。
一周后的清晨,基地的号角声比往常早了半小时响起。林泰刚结束五公里武装越野,汗水浸透的迷彩服还在滴水,通讯器就传来指挥部的紧急集合指令。他快步走向指挥楼,路上遇到同样匆忙的队员——何晨光背着狙击枪,枪身还挂着晨练时的草叶;张冲攥着战术手套,步伐比平时快了半拍;展大鹏和蒋小鱼则一边走一边整理装备,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警觉。
指挥室内,作战地图被重新标注,红色箭头从主力部队集结地指向敌军防线,而蓝色标记则圈出了三个孤零零的据点——那是敌军的前沿观察哨。王参谋长指着地图,语气严肃:“根据总部部署,三天后主力部队将对敌军防线发起正面进攻,林泰小队的任务是在进攻前24小时,破坏这三个前沿观察哨,切断敌军的前沿侦察能力,为主力部队创造进攻窗口。”
林泰的目光落在最西侧的观察哨标记上——那里位于两座山峰之间的隘口,是敌军监视主力部队动向的关键点位。“这三个观察哨距离敌军主力防线不到两公里,一旦暴露,我们很可能被合围。”他指着地图上的防御圈补充道,“而且观察哨周围大概率有红外监控和地雷区,潜入难度不小。”
张冲握紧了拳头,眼神里却透着兴奋:“不就是破坏几个哨站吗?我们上次连通讯中心都端了,这点活儿不算啥!”蒋小鱼却冷静地提醒:“不一样,上次是潜入获取情报,这次是破坏任务,需要携带炸药,行动会更笨重,而且必须确保彻底摧毁,不能留下任何侦察设备。”
王参谋长点点头,递给林泰一份详细情报:“每个观察哨有5名守军,配备轻重机枪和便携式防空导弹,你们的任务不仅要破坏设备,还要尽可能消灭守军,避免他们发出警报。记住,你们的行动是牵制性进攻的关键,一旦失败,主力部队的进攻计划可能会暴露。”
林泰接过情报,指尖划过观察哨的防御参数,心里开始盘算:三个观察哨呈三角形分布,间隔约三公里,需要分批次破坏;夜间行动虽然隐蔽,但雨天可能影响视线,晴天又容易被红外监控发现。“我们需要先侦察观察哨的实际防御情况,不能完全依赖情报。”他对队员们说,“展大鹏负责绘制侦察路线,蒋小鱼准备干扰红外监控的设备,何晨光选好狙击位,张冲准备破门和爆破工具。”
队员们纷纷点头,每个人都明白,这次任务看似是“破坏哨站”,实则是在敌军眼皮底下执行“斩首行动”,稍有失误,不仅任务失败,整个小队都可能陷入重围。离开指挥室时,何晨光低声对林泰说:“队长,我担心观察哨有备用通讯设备,就算破坏了主设备,他们还是能向主力防线求援。”林泰拍了拍他的肩膀:“所以我们要速战速决,在他们反应过来前完成破坏,然后立即撤离。”
接下来的两天,林泰小队全身心投入到战前准备中。在基地的战术模拟室里,他们用沙盘还原了三个前沿观察哨的地形——隘口、山坡、河谷,每个哨站的防御工事、守军位置都标注得一清二楚。
林泰拿着指挥棒,在沙盘上划出一条蜿蜒的路线:“我们从西侧河谷出发,这里植被茂密,能避开敌军的常规巡逻路线。先到达一号观察哨(隘口位置),破坏后沿山脊线移动到二号观察哨(山坡位置),最后从河谷撤离,全程约15公里,需要在8小时内完成。”他特意在路线上标注了三个红色圆点:“这是备用撤离点,一旦遇到追兵,立即向最近的圆点汇合,那里有我们提前隐藏的补给和通讯设备。”
展大鹏趴在沙盘旁,用尺子测量着观察哨之间的距离:“一号观察哨到二号观察哨的山脊线有一段开阔地,约200米,没有遮挡,白天容易被发现,必须在夜间通过。”他还拿出无人机拍摄的侦察照片:“照片显示一号观察哨的西侧有一片雷区,地雷间距约5米,需要用探雷器清理出通道。”
蒋小鱼调试着一台小型红外干扰器,设备屏幕上显示着模拟的干扰范围:“这个干扰器能在100米内屏蔽红外监控,但续航只有4小时,需要合理分配使用时间。我还准备了电磁脉冲弹,能一次性破坏观察哨内的所有电子设备,包括备用通讯器。”
何晨光则在沙盘上标出三个狙击位:“一号观察哨的狙击位选在东侧山顶,距离哨站800米,能覆盖所有守军位置;二号观察哨的狙击位在西侧山坡,距离600米,有岩石遮挡,隐蔽性好;三号观察哨……”他顿了顿,指着河谷旁的一棵大树:“这里有一棵老槐树,树干粗壮,能架枪,还能观察哨站入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