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0章 乘坐牛车(2/2)
“族长,你之前说的什么运人的驿站,是怎么一回事啊?”
闲聊中,他们提到了对沿途营地的建设和作用,熊洪提出了一个想法,就是在营地之间,布设一些牛车或者马车,专门用来运送族人。
这个想法也不是熊洪一拍脑门就想到的,其实在熊部落内部尤其是沿着凌河和丰乐大道的这些营地,事实上已经有这样的车辆了。
并且部分营地间的物资和人员运送,也基本上是这样的方式。
随着部落分工的逐渐精细,木工坊下辖的车辆制造间,对原有笨重的牛车、马车等车辆经过改造,现在车辆整体结构更为合理,设计也更加简洁,自然车辆的重量也减轻了不少。
加之从芦苇原、牛马谷、草场谷、白骨洞营地等几个牧场相继扩大草场面积和牲口数量,培育出来、能够拉车的牲口也越来越多,每年都能新增上百头的牲口,大大缓解了熊部落扩张所带来的畜力压力。
虽然光靠这些林间或者谷间的天然牧场,还不至于形成“牛马塞道”的景象,但也要比前几年小心地计算、使用畜力要好的多。
况且,今年的规划中,熊部落也要对西北方向进行探索,虽然原定是熊洪亲自带队去,但因为南边的河谷诸部,对西北方向的探索自然关注就少了许多。但计划是没有变的,熊壮、熊材等人,分别带队从牛马谷和芦苇原出发,沿着河流和山谷,向西北、北方探索。
熊部落的运输车辆,这两年也越来越充足,就连熊雨熊欣的运输队,也连续扩充了好几次,要不是族人人手紧张,一次性差不多就能出动两百多辆牛车。
“你看,我们现在运送物资,基本上就是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中间即便是在这些营地有所停留,那也只是晚间休息的时候在。”
熊洪耐心地跟熊雨等人讲述自己的想法,“而这种运送,绝大多数都是运物资的,运人的情况很少。”
“那我们现在不就是相当于运人?”
熊雨指了指身后排成长队行走的人群,有点迷惑。
“……这样说倒也没什么问题,不过我说的运人,是短距离的依靠驿站——也就是各营地,在相邻两个营地之间的人员进行短途运送,比如二号营地和一号营地。”
“这两个地方很近,族人们走上一天也差不多就到了。”
熊雨有些明白了,但还是有些疑惑,“再说这么近的距离,也用不上我们的牛车吧?”
“不,不仅能用得上,以后这些牛车的作用还会越来越大。”
熊洪摇了摇头,“这就是我说的部落公共交通,就是为了让相邻两地之间,族人、物资的运送更加顺畅。”
事实上,熊洪在去年部落集议的时候,就听取了各个村长之间的汇报,大多数营地、村子都提到,与相邻村子之间有着密切、频繁的交流,其频次要比熊雨熊欣这种长距离的运送要高很多。
甚至可以说,这些短距离的、村与村之间的沟通,已经成为部落发展中需求量极大的一个内容。
实际上,这些需求技术上也不存在什么难度,按照熊部落牛车的运输能力和速度,半天时间,满载的情况下,差不多一日就能行进三十里的路程,而这正好跟营地与营地之间三十多里的距离所吻合——这也是熊洪当初为什么要求每两个相邻营地、村落之间,距离不能超过三十里的原因之一。
而如果轻装简行,这个速度就会更快,天刚亮出发,到正午时分,基本上就能到达下一个营地。亦或者乘坐人员的时候,就直接用驴车,速度会更快。
熊洪的想法就是,沿途的营地,完全可以发挥后世驿站的作用,在这些营地饲养牛马驴子,以供换乘。
如此一来,一日行进五六十里,也不是什么很难的事情。
当然,相比较部落对物资接力式的运送方式,熊洪更关注营地与营地之间的人员运输,因为这种需求更普遍,也更加需要常态化,成为部落族人的正常生活习惯。
这样一来,营地间的交流就会更加密切,族人的那种幸福感满足感就会被放大,虽然这种东西无法用具体的数字来衡量,但熊洪很清楚,族人不是一个个数字,而是有思想的个体。个体改变的越多,自然部落的影响力也就会随之扩大和深化。
“半天时间乘坐牛车轻松到达,花费一天时间行走在路上,还要背着物资,你选哪一个?”
熊洪呵呵一笑,“正常人都会选乘坐牛车。”
熊雨也笑了起来,“是的,我明白族长你的意思了,这营地之间的短途运输,就是为了方便这些族人的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