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学名张好古 > 第580章 叛将孔有德支援济尔哈朗。

第580章 叛将孔有德支援济尔哈朗。(1/2)

目录

快到天黑时,济尔哈朗终于等到了援军,是新封的恭顺王孔有德带着他的天佑军来了。

且说当年孔有德自造反后投降后金,这一举动可谓是震惊朝野。当孔有德率领着他的军队,浩浩荡荡地向着盛京进发时,他或许并没有意识到,这场看似简单的投降,竟然会成为明清历史上争议最大的关键节点之一。

皇太极对于孔有德的到来,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热情和礼遇。他不仅亲自出城迎接,还赐予孔有德“恭顺王”的封号,并将这支汉人武装赐名为“天佑军”,直接隶属于自己统辖。这样的待遇,在当时的后金政权中是极为罕见的。

这场投降与封赏的细节,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话题。它不仅仅揭示了孔有德个人命运的抉择,更折射出后金政权在战略布局上的深谋远虑。

皇太极之所以如此看重孔有德,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军队实力不容小觑,另一方面则是看中了他在汉人中的影响力。通过对孔有德的招安和重用,皇太极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汉人将领来归降,从而壮大自己的势力。

然而,孔有德的投降并非是一时冲动之举。事实上,这是明末军队积弊已久的必然结果。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明朝军队内部腐败丛生,士兵们的生活困苦不堪,将领们也常常克扣军饷。在这样的背景下,孔有德的造反和投降也就不难理解了。

作为毛文龙旧部,他长期镇守皮岛,却因朝廷的粮饷拖欠与上司孙元化的苛待陷入绝境。孔有德以增援大凌河为名率部北上,却在途中得知孙元化欲追究其部属劫掠之事。进退维谷之际,他毅然发动兵变,占据登州城。

这场兵变充满戏剧性细节: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孔有德先假意接受孙元化招抚,却在进城时突然发动突袭。叛军焚毁官署,拘禁孙元化,并打开军械库获取火器。在明军围剿下,孔有德决定北投后金。乘船渡海。船队在旅顺口遭遇暴风,部分船只沉没,最终辗转抵达盖州。

皇太极对孔有德的归附极为重视,其封赏仪式在盛京隆重举行。据《清实录》记载,皇太极在收到孔有德的书信后,不仅立刻让济尔哈朗和阿济格率兵前往鸭绿江接应孔有德,还亲自率诸贝勒出盛京十里迎接,又以女真人最隆重的“抱见礼”对待孔有德。

区区一个降将,皇太极竟然亲率诸贝勒出城十里相迎,这种待遇在清朝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充分显示出皇太极对孔有德的重视程度。

封赏仪式的规格之高令人瞩目。首先,在仪式现场,仿照明朝亲王规制,设置了丹墀仪仗,场面宏大而庄重。其次,皇太极赐予孔有德金印、蟒袍、玉带等珍贵物品,这些赏赐不仅体现了孔有德的地位尊崇,更彰显了皇太极对他的高度认可。

在军事方面,皇太极给予了孔有德特殊的待遇。天佑军保留原有编制,由孔有德直接统辖,不受八旗制度的约束。这意味着孔有德在军事上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而且,军中诸将也由孔有德自行安排,这进一步增强了他对军队的掌控力。

此外,皇太极还赐予孔有德“恭顺王”的封号,取恭顺天命之意,同时赐其部“天佑军”名号,寓意着天赐之助。这个封号和名号不仅具有政治象征意义,更体现了皇太极对孔有德的期望和信任。

总的来说,皇太极对孔有德的封赏细节处处彰显着他的政治智慧。通过给予孔有德如此高规格的礼遇和特权,皇太极不仅成功地拉拢了孔有德,还向其他明朝将领展示了清朝的宽容和诚意,为清朝招揽更多人才奠定了基础。

封赏当日,皇太极设宴盛京崇政殿,席间特别赐予孔有德貂裘、良马等物。更值得注意的是,皇太极特许其军队使用明军旗帜,这在当时被视为对汉将的最大信任。

这支被赐予“天佑军”之名的部队,在清军之中拥有着一种特殊且独特的地位:

首先是其极具独立性。这支部队直接隶属于皇太极,成为了清军之中的一支机动力量,不受其他势力的节制和干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