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学名张好古 > 第631章 孤臣映青天

第631章 孤臣映青天(1/2)

目录

同日午后,风云突变,正在前线调度兵力的卢象升案头突然送来一份十万火急的军报。

展开细看,字里行间透着紧迫:“烽苗虽已西向,大营仍在内地。”短短十二字,如惊雷在卢象升心头炸响——叛军主力看似向西移动,核心大营却仍蛰伏于腹地,若不及时回防,恐生大变。

他不敢有半分耽搁,当即传令下去,命总兵王朴速率所部星夜返回,“协剿于东南,再俟内地烽情所向相机趋援”,务必守住腹地防线。

然而军令传至王朴军中,却如石沉大海。彼时王朴正率部行至中途,听闻要掉头回援,心中暗生抵触,只想着尽快退守倒马关以求自保。

他不顾传令官的反复劝说,也全然无视卢象升的将令威严,竟直接喝退来使,下令全军调转方向,径直朝着倒马关疾驰而去。马蹄扬起漫天尘土,将军令的墨迹与前线的危急远远抛在身后,只留下一道决绝而仓皇的背影,为后续的战局埋下了沉重的隐患。

真定府下辖各县接连告破。城郭残破、百姓流离的急报如雪片般涌入紫禁城,崇祯帝立于文华殿内,面对案上堆积的败报,眉头紧蹙,心中对时任兵部尚书、宣大总督卢象升的疑虑日渐深重——这位曾以“忠勇”闻名的将领,为何在清军兵临城下时未能守住疆土?

彼时,朝野上下非议四起,不少官员暗指卢象升调度失当、战力不足,崇祯帝本就多疑的性子更受牵动,遂生出换帅之意:拟削去卢象升的总督职衔与兵部尚书官阶,改命首辅刘宇亮亲赴前线,接替其督剿清军。

这一决定传开后,时任兵部尚书杨嗣昌深知卢象升虽战局不利,却非能力不济,实则受兵力匮乏、粮饷短缺所困,且临阵换帅极易动摇军心,于是再三入宫进谏,力陈其中利害,恳请崇祯帝暂缓决断。

崇祯帝虽仍有疑虑,但碍于杨嗣昌的反复恳请,且一时难以找到更合适的替代人选,最终暂未正式下旨换帅,却仍作出折中调整——将卢象升的兵部尚书衔降为兵部侍郎,仍命其统兵御敌。

这一变动,既透着崇祯帝对当前战局的不满,也暗藏着对卢象升的最后考验,而卢象升虽遭贬谪,仍咬牙坚守前线,只是彼时的战局,已在猜忌与掣肘中更添变数。

朔风卷地,寒沙漫野,畿南大地已沦为明清交锋的修罗场。清兵的扬威大将军多罗贝勒岳托亲率八旗劲旅直扑栾城,这座扼守南北要道的城池本是真定府南部屏障,明军虽拼死固守,却不料城内火药库意外引燃,烈焰冲天,砖石飞溅,守城将士死伤惨重,城防瞬间崩溃。

岳托见状,当即挥师疾进,八旗如恶狼一般冲入火海与烟尘之中,一番激战过后,栾城终被攻陷,城头竖起了清军的旗帜。

就在栾城失陷的同时,总督宣大、山西军务的卢象升正率部星夜驰援畿南。他此前已接真定府急报,深知栾城安危关乎全局,麾下将士皆是精锐,一路马不停蹄,只为赶在城池陷落前抵达。

然而,当卢象升率军逼近栾城时,却遇清军先锋截击,军中将领特徳、傅喀二部猝不及防,竟临阵退走,导致阵型松动。

危急关头,将领书宁阿挺身而出,率亲兵逆势冲入敌阵,欲重整防线,怎奈清军攻势凶猛,书宁阿力战不支,最终血洒疆场,战殁于乱军之中。卢象升目睹麾下将士殒命,悲愤交加,却也只能暂避锋芒,整军待命。

未及卢象升再作部署,真定府的加急文书又接踵而至——南宫已被清军攻破。

此时的他,心中早已千钧重负:一方面,杨嗣昌此前下达的协剿东南农民军的谕旨仍在身侧,朝廷催督甚急;另一方面,畿南数城接连陷落,百姓流离失所,身为封疆大吏,他岂能坐视国土沦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