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学名张好古 > 第643章 未命名草稿

第643章 未命名草稿(1/2)

目录

但多尔衮早已料到明军会有此举动,下令预先埋伏在村外的骑兵发起冲击,候拱极的骑兵部队陷入清军包围。双方骑兵在村外平原展开惨烈厮杀,马刀碰撞声清脆刺耳,鲜血染红了冻土。

候拱极虽奋勇作战,但清军骑兵人数数倍于明军,且马术精湛,关宁军骑兵渐渐不支,伤亡过半。

村内战场同样陷入胶着,刘肇基率领明军与清军逐屋血战,身上多处负伤仍坚持指挥。明军火器虽威力十足,但弹药有限,激战半日后续弹不济,只能以刀矛与清军对抗。清军则凭借人数优势,不断向村内渗透,明军防线节节败退。

据《兵部为查明广平府交战伤亡等情形事题行稿》记载,此战中“遇虏大队突至,随即驱兵奋击,虏骑怯兵后退,头阵实多斩获”,可见明军在初战时凭借顽强抵抗与火器优势,确实给清军造成了不小损失。

然而,清军毕竟兵力雄厚,且战术灵活。多尔衮见明军已筋疲力尽,下令发起总攻。

清军士兵如潮水般涌入村内,明军士兵虽仍在顽强抵抗,但已无力回天。候拱极在突围过程中被清军骑兵包围,力战殉国;刘肇基率领残部拼死杀出重围,向临清方向撤退。夕阳西下时,新庄之战终于结束,村落内外尸横遍野,鲜血浸透了冻土,寒风中弥漫着浓重的血腥味。

战后清点伤亡,明军付出了惨重代价:阵亡六百六十二名,重伤二百一十六名,轻伤一百三十四名,几乎丧失了战斗力。

清军虽也有千余人伤亡,但相较于其庞大的兵力基数,损失并不算大。这场激战成为明军运河防线的一次重要抵抗,虽最终失利,但明军士兵在战斗中展现出的勇气与血性,在这留下了一个传奇。

刘肇基率领残部撤至临清后,监军太监高起潜得知新庄之战的惨状与候拱极的殉国消息,又惊又怕。

高起潜本就贪生怕死,手中虽握有数万兵力,却早已被清军的兵锋吓破了胆。此前,高起潜奉命总督各路援军,却始终徘徊不前,如今见关宁军精锐尚且惨败,更是不敢再主动出击,当即下令紧闭临清城门,加固城防,无论城外明军如何求援,均坚守不出。

临清作为运河沿岸的重要重镇,囤积了大量粮草与军备,高起潜的龟缩不前,使得清军左翼军得以毫无顾忌地南下,运河防线的缺口彻底被打开。

十二月二十日左右,多尔衮率领清军左翼军主力抵达运河西岸。此时,明军运河防线已因新庄之战的失利与高起潜的避战而土崩瓦解,清军顺利东渡运河。

渡过运河后,多尔衮下令兵分两路:一路由准塔率领,攻掠山东北部的武城、夏津、高唐、平原等州县,掠夺粮草财物,破坏明军后方补给;另一路由自己亲率,直奔山东首府济南而去。

清军一路势如破竹,所到之处,明军州县守军或望风而逃,或开城投降。武城、夏津等城仅数日光景便相继沦陷,清军在这些州县烧杀抢掠,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千里沃野化为焦土。

而多尔衮亲率的主力部队,则沿着运河一路南下,于次年正月抵达济南城下。此时的济南城,守军仅有数千人,且多为临时招募的乡勇,根本无法抵挡清军主力的猛攻。

新庄之战的失利,不仅让明军损失了一支精锐边军,更重要的是打破了明军的运河防线,为清军南下攻掠济南铺平了道路。此战暴露了明末明军指挥体系的混乱、将领的畏战避战以及兵力部署的不合理,而清军则凭借其灵活的战术、强大的战斗力与统一的指挥,在华北平原上如入无人之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