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3章 全是用‘白手套’代持的(1/1)
搜查组的五名队员已经站在了赵立冬家的玄关前。带队的老郑戴着白手套,手里攥着搜查令,目光扫过客厅里悬挂的巨幅山水画——画是清代名家的真迹,之前在秘密笔记本里被标注为“2020.10.鑫源地产送”,此刻却像一块遮羞布,掩盖着这座别墅里的肮脏。
“分区域搜查,重点查书房、衣帽间和地下室,注意隐蔽空间!”老郑压低声音下达指令。队员们立刻分散开来,脚步声轻得像猫,生怕碰坏了屋里价值不菲的摆件——紫檀木茶几上放着一套明代官窑茶具,博古架上摆着和田玉摆件,每一件都可能是赵立冬收受的赃物。
书房是赵立冬的“禁地”,平时连保姆都不准进。队员小张推开书房门时,一股淡淡的沉香木味扑面而来,与之前在办公室闻到的味道一模一样。书架上摆满了精装古籍,从《四库全书》到《资治通鉴》,排列得整整齐齐,可仔细一看,有几本书的书脊明显比其他书厚——小张想起老陈的供述,赵立冬习惯把重要东西藏在书里。
他轻轻抽出一本《论语》,书页间果然夹着一张折叠的银行存单,面额是50万,户主姓名是“吴秀莲”——赵立冬的远房姨妈,之前调查时被认定为“无业游民”,却突然在三年前购买了一套价值三百万的学区房。小张的心脏猛地一跳,赶紧用镊子将存单夹出来,放进证物袋里,标签上清晰地写下“书房《论语》内查获,户主吴秀莲,金额50万”。
“这里有暗格!”负责检查书架的队员突然喊道。老郑快步走过去,看到队员正指着书架最底层的一块木板——木板与墙面的缝隙里积着薄薄的灰尘,却有一处明显没有灰尘,显然经常被触碰。老郑用手指扣住木板边缘,轻轻一拉,“咔嗒”一声,木板应声而开,露出一个半米见方的暗格。
暗格里铺着黑色绒布,整齐码放着十几张银行存单和五本房产证明。老郑戴上放大镜,逐一查看:存单的户主全是赵立冬的远房亲戚,有姨妈吴秀莲、表妹吴芳、舅舅张建国,金额从50万到200万不等,开户银行遍布京海、上海、深圳;房产证明则包括三套京海的高档公寓、一套三亚的海景别墅,还有一套香港的半山豪宅,每套房产的价值都在千万以上。
“这些资产,全是用‘白手套’代持的。”老郑的声音带着愤怒,他想起赵立冬在公开场合说过“我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没有多余资产”,可眼前这些证据,却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清廉”的伪装上。队员们将存单和房产证明一一登记在册,证物袋很快堆成了小山,每一个袋子上的标签,都在诉说着赵立冬的贪婪。
与此同时,负责搜查卧室保险箱的队员也有了重大发现。保险箱嵌在衣帽间的墙壁里,密码锁是德国进口的,队员用老陈提供的密码“”打开时,箱门弹开的瞬间,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里面整齐码放着一沓沓现金,有人民币、美金、欧元,用银行封条扎得紧紧的,粗略估计至少有五百万;现金旁边放着五本护照,除了赵立冬一家三口的,还有吴秀莲、吴芳的护照,每本护照上都有多次往返欧美、东南亚的签证记录;最底层藏着一个丝绒盒子,里面装着钻石项链、翡翠手镯、黄金摆件,在晨光下泛着刺眼的光。
“登记!所有物品都要拍照、称重、记录编号!”老郑的声音有些沙哑。队员们立刻拿出电子秤、相机和登记表,现金按币种分类称重,护照编号逐一核对,首饰则用专业仪器检测材质和纯度——那条钻石项链是卡地亚限量款,价值超过百万;翡翠手镯是冰种帝王绿,专家估值至少五百万。这些沾满民脂民膏的奢侈品,此刻成了最有力的罪证。
搜查进行到上午九点时,老郑接到了林纾的电话:“老陈那边有突破,他指认了三个藏匿赃款的地点,你派两个人过去支援!”老郑立刻安排两名队员前往,自己则继续留在别墅里搜查——他知道,这座别墅里还藏着更多秘密,比如赵立冬笔记本里提到的“字画三幅,启功真迹”,至今还没找到。
而在另一边的临时审讯点,老陈正坐在审讯椅上,面前放着一杯温热的豆浆和两个包子——这是调查组特意为他准备的早餐。自从得知家人被安排到安全屋保护后,老陈紧绷的神经终于放松了,原本浑浊的眼睛里有了一丝光彩。
“陈建国,你说的三个地点,再跟我们确认一遍。”刘秧坐在对面,手里拿着地图。老陈接过地图,手指在上面轻轻点了点:“北关区废弃粮库5号仓,我之前交代过,里面有三个保险箱;还有城西‘翰林公馆’的地下车库,3号车位的地垫西。”
他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丝解脱。想起昨天看到儿子发来的照片——儿子在安全屋里看书,妻子在厨房做饭,脸上没有了之前的恐慌,老陈的眼眶就忍不住发红:“谢谢你们保护我的家人,我知道,我欠他们太多了。”
“你现在配合调查,就是对家人最好的交代。”刘秧的语气缓和了几分,“赵立冬用你当‘移动保险柜’,却从来没考虑过你的家人,这样的人,不值得你替他隐瞒。”
老陈重重地点点头,从口袋里掏出一把旧钥匙:“这是粮库保险箱的钥匙,密码是赵立冬的生日。翰林公馆的暗格需要用磁卡打开,磁卡藏在我车里的扶手箱里。”他顿了顿,又补充道,“祖宅的地砖好处费’,我一直没敢动。”
根据老陈提供的线索,调查组很快在三个地点起获了更多赃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