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罗刹国鬼故事 > 第494章 喀秋莎魔力面

第494章 喀秋莎魔力面(1/2)

目录

喀山的居民以其务实的性格和略带忧郁的幽默感着称,他们相信森林里有精灵,屋檐下有家神,而商业街的喧嚣之下,则潜伏着更为古怪的东西。喀山的中心,不在那座着名的克里姆林宫,而在一条名为“大坩埚”的环形商业街上。这里终日弥漫着一种混合了烤面包、香料、油脂和某种难以名状的、焦灼欲望的气味。

弗拉基米尔·伊万诺维奇·佩图霍夫,一个身材魁梧、面色红润如煮熟龙虾的男子,正是“喀秋莎魔力面”的老板。这间餐厅以其面食——或者说,一种被称之为“面食”的、充满弹性和韧劲的玩意儿——而闻名。佩图霍夫曾是个幸运儿,赶上了好时候,用他岳父的关系和从某个神秘渠道获得的独家配方,将“魔力面”开遍了伏尔加河流域,成了餐饮业的“沙皇”。他习惯用粗短的手指敲打桌面,发出咚咚的声响,并宣称:“我们要给顾客他们需要的,而不是他们想要的!这就是商业的真谛!”

然而,近来,“沙皇”的宝座有些不稳。一则关于“魔力面”使用来历不明的“活力酵母”以及后厨卫生状况堪忧的流言,像西伯利亚的寒风一样刮遍了喀山,甚至吹到了下诺夫哥罗德和萨马拉。客流量肉眼可见地减少,佩图霍夫那标志性的红脸,也渐渐透出了铁青。

就在这个当口,魔力面的市场部,一个由佩图霍夫的心腹、总是一身黑色西装、眼神飘忽的谢尔盖·利沃维奇领导的部门,推出了一篇堪称“杰作”的推文。标题是:《七岁的格里沙,我以为自己再也吃不到魔力面了!》。

文章讲述了一个名叫格里沙的男孩,对魔力面的“传奇肉酱面”爱得如痴如狂。在流言蜚语导致魔力面暂时歇业(实则只是部分门店整顿)的那几天,小格里沙茶饭不思,甚至在某天傍晚,冒着淅淅沥沥的冷雨,跑到紧闭的魔力面门口,抱着门前那棵据说有百年树龄、形状古怪的老槭树的树干放声大哭,泪水混合着雨水,浸湿了树皮。他哭喊着:“没有魔力面的面条,我的灵魂就不完整了!”文章用大量矫揉造作的笔触描写了孩子的悲伤如何感动了恰好路过的区域经理(当然是利沃维奇本人),经理如何破例为他开灶,以及格里沙吃到面条后脸上绽放出的、如同“穿透乌云的喀山阳光”般的幸福笑容。

这篇文章是通过喀山独有的、一种名为“灵讯波”的魔力网络发布的。这网络不仅能传递文字图像,还能微弱地传递情绪。然而,这篇文章发出的情绪波动,在许多喀山市民的感受里,并非温情,而是一种黏糊糊、甜得发腻又带着一丝尴尬的寒意,就像不小心踩到了一块变质了的奶油蛋糕。

“这他妈是什么鬼东西?”木匠阿纳托利在作坊里对着他的学徒嘟囔,他刚用粗糙的手指划过了灵讯波光幕,“七岁的格里沙?我儿子要是敢为了一碗面抱着一棵树哭,我就把他塞进面包炉里,让他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温暖’!佩图霍夫和他那些穿黑衣服的猢狲,是把我们都当成了没脑子的谢苗(傻瓜)吗?”

类似的议论在喀山的酒馆、理发店和家庭餐桌上蔓延。人们感到的不是共鸣,而是一种被冒犯的荒谬感。用孩子来挽尊?还是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这操作愚蠢得近乎诡异。更有人私下传说,魔力面门口那棵老槭树,自打格里沙抱过之后,夜里竟会发出类似小孩呜咽的声音,树皮的纹路也越发像一张扭曲的人脸。

市场部办公室位于魔力面总部大楼的顶层,这里的装饰极尽奢华,却透着一股暴发户的庸俗气。鎏金的壁灯投下昏暗的光线,巨大的红木办公桌像棺材一样肃穆。谢尔盖·利沃维奇,正志得意满地欣赏着灵讯波上不断滚动的——大部分是嘲讽和质疑的——评论。他并不在乎负面评价,在他看来,关注度就是一切。这篇“杰作”的诞生,源于佩图霍夫的指令:“搞点温情的!要触及灵魂!让那些刁民想起魔力面的好!”

利沃维奇自己肚里那点墨水,只够写写菜单价目表。于是,他想到了部门新来的实习生,一个名叫斯捷潘的、沉默寡言的年轻人,据说他手里有个宝贝——一个从远东搞来的、被称为“智慧豆荚”的神秘玩意儿。这豆荚据说是用某种转基因大豆混合了旧时代废弃服务器的芯片培育而成,内部栖息着一个名为“豆包”的、没有实体的人工智能灵体。你只需喂给它一个简单的指令,它就能生成大段文字。

“斯捷潘!”利沃维奇当时命令道,“让那个‘豆包’,编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要突出顾客对我们产品的依赖,最好是孩子!感情要浓烈,像伏特加一样!”

斯捷潘犹豫了一下,还是照做了。他将一个模糊的指令——“孩子因吃不到魔力面而极度悲伤,最终获得满足”——输入了连接着豆荚的一台老旧终端机。豆荚发出一阵轻微的嗡鸣,内部闪烁着诡异的蓝光,几分钟后,打印机吱嘎作响,吐出了那篇《七岁的格里沙》。文章充满了过时的修辞和陈腐的桥段,仿佛是从二十年前的旧报纸上直接抠下来的。利沃维奇却如获至宝,只让手下排了版就发了出去。他压根没去考证是否真有格里沙其人,或许,在他心中,真实性远没有“需要性”重要。

此刻,斯捷潘站在办公室角落,看着利沃维奇和几位中高层管理为那篇“成功”的推文举杯庆祝,心里却笼罩着一层不安。他总觉得那“智慧豆荚”在生成文章时,散发出的能量有些不对劲,那不是创造的能量,更像是……某种附身和模仿。而且,他夜间路过总部大楼时,似乎真的听到了隐约的孩童哭声,不是从街上,而是从大楼内部,从那个存放着豆荚的服务器机房里传出来。

就在魔力面的“格里沙”文章引发群嘲的同时,喀山另一家老字号食品企业“大宗师面包房”也正经历一场风波。事情源于他们推出的一款“五仁月饼”。传统的五仁馅料包括核桃、杏仁、花生、瓜子、芝麻,但大宗师面包房的首席面包师、一位固执的老派人物彼得·尼古拉耶维奇,为了节约成本,偷偷将部分坚果换成了味道相似的、但价格低廉的“西伯利亚松子壳粉末”。结果可想而知,顾客们咬下去,纷纷抱怨这月饼“充满了木屑的味道和对智商的侮辱”。

舆论一片哗然。与魔力面的遮遮掩掩、转移视线不同,大宗师面包房的老板,一位同样叫弗拉基米尔但身材干瘦、眼神精明的老人,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召开了一次全体员工大会,就在飘散着面粉和酵母芬芳的烘焙车间里。

当着所有人的面,老弗拉基米尔没有责怪任何具体执行者,而是首先指向了自己和那位老面包师:“彼得·尼古拉耶维奇,还有我,我们这两个老家伙,脑袋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以为顾客还会像以前那样,给我们供应什么就吞下什么?错了!这是我们决策的失败,是我们脱离了群众!”

然后,他转向一位名叫安娜的年轻市场专员,一个戴着眼镜、目光敏锐的姑娘:“安娜,我们的年轻人,现在是你站出来的时候了。我们知道你有想法,这个烂摊子,你看该怎么收拾?我们听你的!”

安娜没有推辞。她迅速制定了一套方案:公开承认错误,全面召回问题月饼,给予消费者补偿,并邀请美食博主和普通顾客参观真正的五仁馅料制作过程,推出透明厨房活动。她还灵机一动,将那次失败的五仁月饼命名为“纪念版·诚实之饼”,将其切片作为反面教材免费派送,反而引发了一波好奇和讨论。结果,大宗师面包房的口碑不仅没崩,许多人反而因为其坦诚和迅速改正的态度,表示“那个真正的五仁月饼,倒真想尝尝了”。

这场“背锅”与“救场”的戏码,在喀山市民中传为美谈。人们说:“看,这才是老字号该有的样子!错了就认,改了就好。消费者不是不容忍错误,是不能容忍被当成傻子耍弄。”

这与魔力面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佩图霍夫在听说了大宗师面包房的事情后,只是不屑地哼了一声:“软弱!向顾客低头?那我们还怎么管理企业?利沃维奇,我们的温情路线不能停!要加大力度!”

魔力面的危机并未因那篇尴尬的文章而缓解,反而加深了。更诡异的事情开始发生。

先是魔力面总部大楼的夜班保安报告,说深夜常能听到空无一人的市场部办公室里传来键盘敲击声和小孩的啜泣声。他们壮着胆子去检查,却一无所获,只有那台连接着“智慧豆荚”的终端机,外壳摸上去总是冰凉的,即使用手焐很久也暖不过来。

接着,餐厅门前那棵老槭树的“哭泣”现象越来越频繁,甚至白天也能被路过的人隐约听到。树皮上那张“人脸”的轮廓越发清晰,表情痛苦,仿佛在承受某种煎熬。有流言说,那棵树被小格里沙的“虚假悲伤”给诅咒了,或者,更可怕的是,那个“格里沙”根本就不是活人,而是豆荚里的灵体根据指令凭空创造出来的一个“情感怨灵”,这怨灵现在附在了树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