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 朝仪(2/2)
那人并未身着官袍,只是一袭简单的青衫,姿态甚至有些随意。他面容年轻,眼神平静,仿佛殿下那万千仙神、无数道震惊探究的目光,于他而言,不过是清风拂面。
正是——高见!
他竟然就在那里,就在皇帝身侧,距离龙椅不过数步之遥!那个位置,非心腹近臣、非立下不世之功者,绝无资格立足!
这一刻,所有人都明白了。
皇帝的突然“康复”,定然与此人脱不了干系!
李驺方的眼神复杂到了极点;世家代表们的目光中充满了审视、警惕,甚至是一丝隐藏极深的杀意;众多仙官修士则是好奇与敬畏交织。
高见的存在,和他所处的位置,如同在已经波涛暗涌的湖面上,投下了一颗巨大的石子,激起的涟漪,将彻底改变神都的格局。
他就在那里,平静地接受着所有目光的洗礼,仿佛这一切,本就理所当然。
待那山呼海啸般的“万岁”声浪平息,皇帝目光如炬,扫视全场。
那磅礴的威压让殿内瞬间落针可闻。他没有多余的寒暄,直接切入正题,声音洪亮,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朕,沉疴多年,倦怠朝政,致使纲纪或有松弛,宵小或有滋生。”他开场便定下基调,将过往的问题归咎于自身“病体”,却又在下一刻展现了强势回归的姿态,“然,天命在身,不敢久旷。自今日起,朕将亲理万机,重振朝纲!”
话音未落,文官队列中,一位隶属李驺方派系的御史便迫不及待地出列,手持玉笏,高声道:
“陛下圣明!陛下康复,实乃社稷之福,万民之幸!然,臣要弹劾!弹劾吏部侍郎王玟,结党营私,卖官鬻爵,其家族在沧州侵吞灵矿,鱼肉百姓,罪证确凿!”这显然是在皇帝回归的第一时间,李驺方势力就发起了对敌对派系,尤其是与某些世家牵连过深官员的清算,意图借皇权回归的东风,抢占先机,整顿吏治。
被点名的王玟脸色煞白,慌忙出列跪倒:“陛下明鉴!臣冤枉!此乃李尚书构陷!李尚书把持朝政多年,排除异己,其心……”
“够了!”
龙椅之上,皇帝一声冷喝,如同惊雷炸响,打断了两人的争吵。他目光冰冷地看向王玟:“李爱卿是否构陷,朕自有明断。但王玟,你沧州王家侵占灵矿、私炼兵甲之事,真当朕不知吗?”
王玟如遭雷击,顿时朝着周围其他人看去。
皇帝此言,无异于直接定罪!他没想到,皇帝居然敢直接开刀?!他可是王家仅存的高官……若是动他,势必让世家集团们兔死狐悲啊!?
“革去王玟官职,押入天牢,着有司严查其罪,牵连者,一律按律处置!”皇帝金口一开,便是雷霆手段。立刻有金甲侍卫上前,将面无人色的王玟拖了下去。
殿内气氛瞬间紧绷到了极点。
李驺方面露得色,而世家出身的官员们则人人自危,感受到了凛冽的寒意。
第一回合,皇权与“栋梁”的联手,以雷霆之势斩落一员世家大将,震慑全场。
然而,世家经营数百年,根深蒂固,岂会坐以待毙?
只见一位身着紫色仙鹤补服、气息渊深的老者缓缓出列,乃是当今姜氏家主的胞弟,礼部尚书姜怀仁。他并未直接为王玟求情,而是将矛头引向了别处:
“陛下圣心独运,肃清吏治,老臣拜服。”他先是一记不痛不痒的马屁,随即话锋一转,“然,国之大政,不可儿戏。陛下久未临朝,或有所不知,如今神都内外,似有不明势力蠢蠢欲动,甚至不乏身怀异宝、行事乖张之徒,搅乱法度,动摇国本。譬如沧州,凉州两地良民土官都遭灭门,闻之心悸。此等无法无天之举,若不加遏制,恐生大乱,有损陛下天威啊!”
他话语含蓄,却字字诛心,并扣上了“搅乱法度、动摇国本”的大帽子。
更隐隐将矛头指向了皇帝身侧的高见。这是在试探皇帝对高见的态度,也是在警告皇帝,过度依赖别人,会破坏现有的秩序。
世家代表姜怀仁出手,以“维稳”和“秩序”为名,敲打高见,试探皇帝底线。
一时间,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于御阶之侧,那个青衫年轻人身上。
高见依旧安然坐在锦墩上,仿佛姜怀仁指责的不是他。
皇帝目光微闪,看向姜怀仁,语气平淡却带着深意:
“哦?姜爱卿消息倒是灵通。不过这些朕已知晓。那几个世家作恶多端,邪法太甚。至于行事之人……”他顿了顿,目光扫过高见,带着一种刻意的回护与抬举,“乃是奉了朕的密旨行事。非常之时,行非常之法,有何不可?”
奉密旨行事!
皇帝竟直接将高见的行动归于是自己的意志!这不仅是回护,更是将高见彻底绑上了皇权的战车,赋予其行动的合法性,也堵住了悠悠众口。
殿内顿时响起一片压抑的吸气声。
所有人的目光,或明或暗,再次聚焦到了高见身上。凉州夺权,沧州世家覆灭,这两件震动天下的大事,背后都有这个青衫年轻人的影子。
姜怀仁脸色微变,还想再说什么:“陛下,即便如此,也该交由有司……”
“姜尚书所言极是!”立刻有世家派系的官员出声附和,“凉州、沧州乃朝廷重镇,如今法度崩坏,秩序不存,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必须严查背后兴风作浪之辈,以正视听!”
“不错!此等无视朝廷法纪、擅动刀兵之行径,与谋逆何异?若不严惩,何以震慑天下宵小?”
世家力量趁机发难,群起而攻,言语间已将高见定性为祸乱朝纲、动摇国本的逆臣。殿内气氛瞬间变得肃杀无比,道道目光如同利剑,欲将高见刺穿。
李驺方眉头紧锁,他虽与高见有旧,亦利用高见打击世家,但此刻姜怀仁将此事摆在台面上,以“动摇国本”的大义名分压下来,连他也一时不好直接回护。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