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9章 向往的自由(4k)(1/2)
第1479章向往的自由(4k)
“可是小砸炮穿透力不强的同时,停止作用也不强啊。”高振东道。
评价手枪子弹威力的时候,一般有两个方面——穿透力、停止作用。
前者负责打穿,后者负责让目标失能。
这在评价手枪的时候比较多见,因为随着子弹口径的增大,对于人体这两个指标也就没什么意义了。
“诶,这个说法倒是不常听见,你这么一说,我倒是想起小鬼子的大盖枪了,一枪两个眼,中枪了还活蹦乱跳的。”总工笑了起来。
活蹦乱跳是有点夸张了,毕竟是中枪,那是要命的。不过大盖的特点就是过穿过稳定。
“对啊,就这么个意思,这个枪主要是考虑给治安口的同志用的,所以要尽量保证只能打一个人,但是要同时保证尽量一枪放倒。在这方面9派弹的效果是很不错的。”
9派弹之所以这么流行,主要是因为这货的综合性能的确很好,能兼顾各方的要求,至于穿透力的确一般,不过面对无甲大家都一样,面对有甲还是大家都一样。
高振东并没有把小砸炮换掉的想法,这玩意用来当善良的礼仪枪还是可以的,而且在隐蔽携行方面的确是不错的,至于威力,反正ppk也是那个鸟样,无所谓。
他就是因为早上被内保的同志来找他换枪这事儿提醒,觉得要是能把治安口的同志们手上的大黑星换换也是不错的。
至于把型号彻底换倒是没必要,大黑星的产线可是投了钱,总不能就这么浪费掉,所以他打的主意就是尽量利用。
“嗯,你这么想好像也有道理,这方面的要求现在好像越来越突出,多多少少我们也听到过相关的一些要求。”
高振东趁热打铁:“而且换9派弹还有个原因。”
“什么原因”原因已经很多了,你还有理由这就是高振东提意见的时候,往往大部分都能得到相当程度认可的原因。
——他总是能搬出一大堆理由来。
“7.6225弹太长,如果做成双排弹匣的话我们的手型握持不便。919就好很多,能做成双排弹匣,能大大提升火力持续性。对于治安口的同志来说,现在这枪穿透力太强,但是火力持续性不咋样。”
子弹太长,是大黑星很难做成双排弹匣的最大原因,其实单排弹匣就已经有些握持不便了,双排更是雪上加霜。
说起这个,总工倒是深有感触:“嗯,这话倒也有道理,这枪就8发子弹,打起来总是提心吊胆的,就怕一不小心打上头了给打光了。”
实际上,因为技术和工艺的原因,大黑星的8发子弹一般不会上满,而是只压7发,以免过分压迫弹簧造成故障。如此一来,这枪的火力持续性就更加捉襟见肘。
“对啊,我粗算过,如果换成双排单进弹匣,这个枪的子弹能增加到1215发之间,这样同志们用起来就从容多了。”
这年头可不是21世纪,流落在民间的枪支多如牛毛,对于治安口的同志来说,有一把子弹比较多,威力还足够的手枪非常有必要。
高振东提的这些建议,基本上都是后来我们出口仿tt33时做过的改进,也就是说这些东西都是有实现的基础并且被实现了的。
这样一来,这枪改起来不麻烦,至少比原本的型号要来得好得多。
“嗯,你提的这些意见倒是有意思,正好,生产手枪的同志也比较闲,给他们找点事情做也不错,保持研究队伍的延续性是很有必要的,回头我给说说。”
高振东只管提出意见就好,总工要考虑的可就多了。
保证研究队伍的延续性,这对防工委来说也是件很重要的事情。而且高振东提出来的这些,听起来都还挺有道理,治安口的同志说得难听点儿,都是用的军剩物资,好像也挺委屈的,改改也不错。
不过这件事情他和高振东都没有很放在心上,因为很简单,而且事情太小,提一嘴也就行了。
说完这个,他倒是想起件事情来,正好,高振东自己投上门来,择日不如撞日。
“对了,这两天卫星中心那边传来一批图片,回头我叫人给你送一份过来,你看看,提提你的想法。”
高振东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东西,满口答应。
——
“高委员,我们又来了。”
高振东还没拿到总工说的那批照片,倒是先等来了别的同志,而且还是老熟人。
研究铁氧体的。
见到他们,高振东很是高兴,这意味着铁氧体肯定有所进展。
“怎么有进展了”从自己当时拿出来的技术深度,结合他们的表情,这几乎是必然的。
“对,我们按照您的技术,如期试制出了性能如您所说的铁氧体试件,接下来的事情啊,要叨扰您的,就不是我们了。”应化部的同志笑道。
“啊,我知道了。移相器,是吧”高振东想起了不久前自己收到的那份关于p波段移相器的一些想法和要求。
“嗯,就是这个。我们现在已经有了铁氧体的可靠参数和指标,能更深入的进入移相器的设计了。”
在此之前,对于铁氧体的情况是不完全掌握的,做起工作来就难免缩手缩脚,对工作的前景方向不太明朗。
但是现在情况就不一样了,有了完全符合动作频段要求,而且性能参数还大大优于预期的铁氧体材料,对于设计移相器的同志们来说,简直就犹如龙入大海一般,彻底没有了担心。
这是好事,但也不全好。因为这意味着现在问题的压力,来到了他们这边,而移相器作为相控阵雷达的核心,又万万不容有失,在此情况下,相当于是压力的面小了,但是却更集中,压强给整大了。
所以同志们也在想尽一切办法,去完成这个工作,除了自身的努力、学习和研究之外,也在寻求一切可能的帮助。
而高振东这里,自然是重点关注的方向,毕竟这位同志在此之前,在雷达方面不知道做了多少工作,夯实了多少基础。
“你们送来的材料,我看过了,说说你们现在的想法和方向吧,我们一起探讨探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