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6章 郭静云的疑惑解决(1/2)
一个年轻的战士问一位老牧民:“大爷,您为什么这么信任我们八路军啊?”老牧民笑着回答道:“你们八路军是为了我们老百姓打鬼子的,你们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还帮我们干活,这样的队伍我们怎么能不信任呢?”
随着时间的推移,武川县城的抗日氛围越来越浓厚。越来越多的年轻牧民加入了八路军的队伍,他们怀着满腔的热血,决心与侵略者战斗到底。
独立13团三营、骑兵一团三营和警卫连的将士们也没有丝毫懈怠,他们在将武川战场清理完毕之后,留下独立13团三营驻扎,继续加强训练,准备迎接下一场战斗。
而骑兵一团三营和警卫营的将士,则是收拾好行囊,准备出发到包头。此时陈振华刚把冻成硬块的窝头掰开放进火炉,就听见院门外传来“哐当”一声响。
抬头一看,只见独立13团团长郭静云正站在雪地里,手里的马鞭子把冻住的门帘抽得直晃,军靴上的冰碴子落了一地。
“进来再说,外头雪大。”陈振华朝他招手,把烤热的窝头递过去。
郭静云梗着脖子走进来,接过窝头却不吃,往炕桌上一放,粗声粗气地说:“师长,我听说今后你也让我们团守归绥和包头?”
他脸上的疤在炉火映照下泛着红,那是去年在大同城外跟伪军拼刺刀时留下的,当时他抱着敌人滚下土坡,脸上被划了道三寸长的口子,硬是没哼一声。
陈振华往灶膛里添了把柴:“怎么了,你不乐意?”
“不是不乐意!”郭静云猛地一拍大腿,羊皮袄上的雪沫子飞得四处都是,“同志们跟我从晋省打到绥远,都是冲着打小鬼子来着,这样安排,不是我们蹲笼子吗?”
陈振华拿起桌上的地图,往他面前一推:“你且看看这笼子有多金贵。”他用铅笔在归绥和包头的位置重重画了两个圈,“归绥是绥远的命脉,城里的粮库能供三个旅吃半年;乌兰察布是草原的门户,丢了那儿,关东军的骑兵三天就能摸到包头城下。“
“这俩地方要是守不住,咱们往前线运粮的通道就断了,包头未来的兵工厂也成了摆设。到时候别说你想打仗,弟兄们怕是得饿着肚子跟日军拼马刀。”
郭静云的脖子还在梗着,眼睛却不由自主地往地图上瞟。他虽说是个粗人,却也知道粮道的重要性——上个月在晋省追伪军,队伍断了三天粮,战士们嚼着树皮赶路,有个新兵蛋子饿晕了,从马背上摔下来,差点被马蹄踩着。
“再给你算笔账。”陈振华又在张家口和大同的位置点了点,“115师在张家口顶着关东军的一个师团,120师在大同和丰城防着伪蒙军的骑兵旅。“
“你以为他们也是被关进了笼子?归绥和乌兰察布要是守不住,他们的后路就被抄了,到时候咱们整个绥远的防线就得崩盘。你说,这担子轻不轻?”
郭静云的头慢慢低了下去,手指绞着腰间的武装带。那武装带上还别着颗手榴弹,木柄被摩挲得发亮,是他从日军少佐手里缴获的。
他忽然想起出发前,三营长孙大牛躺在担架上跟他说:“团长,要是让咱们守城,我就带着弟兄们把城墙筑得跟铁桶似的!”当时他还骂大牛没出息,现在想来,自己才是糊涂。
“想让弟兄们闲着?我还怕你们忙不过来呢。”陈振华忽然从抽屉里拿出一份电报,在他面前展开。
郭静云抬头一看,眼睛猛地瞪圆了,电报上“二连浩特”四个字像团火,烫得他手心发痒。
那地方他去过,十年前跟着马帮走镖,在那儿的驿站里躲过沙暴,知道往北再走三天,就是毛子的地界。
“等绥远全部打下之后,我让张破虏带两个特战营,2000人,往二连浩特去。”
陈振华的声音压得很低,炉火的影子在他脸上明明灭灭,“北边的局势越来越紧,关东军在中蒙边境增了三个师团,咱们得找个帮手。毛子跟关东军有仇,咱们去搭个线,说不定能换点武器弹药,至少也能互通消息。”
郭静云的手开始发抖,捏着电报的指节泛出白。他想起自己刚当团长时,陈振华拍着他的肩膀说:“草原上的仗,不光要敢打,还得会看长远。”
当时他不懂,现在看着电报上的字,忽然就明白了——这哪里是守城,分明是让他去下一盘更大的棋。
“2000骑兵,人手两匹战马。”陈振华指着墙角的马料袋,“都是刚从伪军手里缴获的好马,蒙古马耐冻,能在雪地里跑三天三夜不歇脚。我已经让后勤连备了二十车草料,够他们在路上吃个饱。”
郭静云“啪”地敬了个军礼,脸上的疤绷得笔直:“请师长放心!保证完成任务!不就是守卫好乌兰察布吗?就算是刀山火海,我郭静云也带着弟兄们闯一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