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3章 钢甲巧御穿杨箭,枪炮狂扫冲阵骑(2/2)
他们或是趁火力间隙单手攥住箭杆猛地拔出,随手用布条缠绕伤口止血;
或是干脆任由箭矢插在身上,只是稍稍调整持枪姿势,便继续坚守阵地,丝毫未受影响。
整体来看,面对重箭弹幕,永明镇士兵的钝伤占比约75%,多为硬防护区的内脏震荡、骨骼挫伤;
射穿护甲却不致命的损伤约占25%,集中在四肢、腋肘等软防护区,箭矢插在身上的场景并不少见,但因未伤及要害,多数士兵仍能坚持作战,大幅保留了战斗力。
这般有限的伤亡,远未达阿济格的预期,核心原因便在于永明镇融合布面甲与欧洲板甲衣的优点打造的锐御轻甲,具有“重点部位硬防+关节灵活缓冲”为核心的复合型防护体系。
这款甲胄以布面甲的轻便灵活、模块化生产为基底,嵌入板甲衣的局部强防护与结构稳定性,采用三层复合体系设计。
内层是3层加厚原色棉布+1层丝绵夹芯的缓冲衬层,局部还加了薄皮革衬垫,既能吸收钝器冲击、减少甲片摩擦,又能作为外层甲片的固定基底,延续了布面甲“贴身灵活”的优势;
中层是模块化高碳钢甲片,仅在要害部位设置,替代传统布面甲的普通甲片,
胸腹部有2块弧形小胸板、背部1块梯形背板、肩部2块扇形肩甲、腰侧4块长条状腰甲;
颈部防护拆分为覆盖咽喉至锁骨的弧形前颈甲和覆盖后颈至肩胛骨的梯形后颈甲。
所有甲片厚度2.5-3,通过双铆钉固定与衬布牢固连接,边缘还与普通甲片叠压1.5,结构性弱点大幅减少;
外层则用耐磨青布或麻布封装,表面涂桐油防潮,边缘皮革包边,板甲片仅正面外露,避免磕碰刮擦,
关节处仍保留布面甲软甲结构,仅衬层内加3-5片小型活动甲片,兼顾灵活与防护。
传统明清布面甲的甲片以方形或矩形为主、内置布料间用铆钉固定,按“上排压下排、前压后”的屋瓦式叠压布局紧密覆盖关键部位,无直通缝隙,能有效阻挡破甲武器从间隙穿透。
而欧洲板甲衣以大块甲片、贴合人体的弧度设计为核心,能借助曲面让箭矢跳弹,却存在关节僵硬、重量过大的问题。
永明镇的锐御轻甲恰好柔和二者之长,用蒸汽锻锤批量锻造高碳钢甲片,不仅硬度均匀、边缘光滑,还能精准打磨出贴合躯干的弧形,比平面甲片防护效果提升30%,尤其胸-颈-背形成连贯硬防护,弥补了传统布面甲颈部致命薄弱点;
总重量控制在23-26斤,比板甲衣轻40%、比传统布面甲仅重5-8斤,步兵可长时间行军、骑兵能灵活挥砍,彻底解决了板甲衣“关节僵硬”的弊端。
更关键的是,模块化设计让材料消耗比板甲衣少60%,再加上蒸汽锻锤的机械化大工业生产,制作工时比传统布面甲更短,大幅降低了单套甲胄的成本,让全军都能配备这种高品质甲胄,而非仅少数精锐享有;
且甲片损坏后可单独拆卸更换,维修成本比板甲衣低80%,完全适配大规模作战需求。
可以说,永明镇任何一个小兵身上的布面甲都比后金将领精心制作的布面甲更精良更便宜。
此刻战场上的景象,正是这种融合设计的直观体现。
多数破甲箭击中胸、背等部位的弧形高碳钢甲片后,瞬间被顺势偏转,箭头擦着甲面滑飞,只在布面上留下一道浅痕;
即便少数箭头撞上甲片接缝或肩部转折处,也因高碳钢甲片的硬度与叠压设计难以撬开,最多嵌入内层厚棉衬中,无法伤及皮肉;
颈甲更是挡住了原本致命的颈部攻击,即便箭矢命中,也会被弧形甲片偏转或缓冲。
若是换成传统布面甲,这般近距离的破甲箭直射,恐怕会有上千名士兵倒下,而锐御轻甲凭借“模块化硬甲片+多层缓冲衬层+灵活封装结构”的综合防护,硬生生将伤亡控制在三位数,队列依旧严整如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