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2章 回到原本的位置(2/2)
棒棒第一银行51%的股份卖给了美国新桥投资,汉城银行本来要卖给汇丰银行,但是因为英国人太贪,最后没谈成。
这次危机造成的结果是棒棒全部商业银行三分之一以上的股份被外资持有,控制了银行,外资自然就控制了棒棒经济。
在棒棒互联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棒棒人与三星的关系常被调侃为人生三件事:死亡、交税、用三星产品。
然而棒棒的招牌三星也是在1997年这一年之后变成了一家美资企业。
美国的“收割”本质是利用金融霸权+制度权力,在小日子和棒棒经济崛起期制造结构性弱点,小日子的汇率泡沫、棒棒的短债依赖,再通过危机推动资本渗透:
对小日子,美国是以“公平贸易”之名,行产业打压之实。
对小棒棒,则是以“国际援助”之名,行主权剥夺之实。
两者都是权力不对称下的新殖民逻辑——后发国家即便成为“发达国家”,仍难逃被核心资本体系控制的命运。
美国收割逻辑依赖霸权不对称性,也就是军事依附+金融控制,而华夏凭借完全自主、全产业链韧性及去美元化实践,美国的收割链条束缚不住华夏。
大国之间未来的博弈焦点也会转向科技标准制定权与全球治理话语权,而非传统经济。
其实美国也想用对付小日子、小棒棒的招式来对付华夏,只是没有成功而已。
在千禧年之初华夏加入wto之后,其实美国就开始逐步构建针对我们的系统性收割计划,但均被我们以战略反制化解。
1979年建交后,美国对我们的政策是以“接触+演变”为主,通过技术转让和市场准入推动华夏市场化改革,那个时候还处于市场培植状态,尚未形成系统性收割意图。
华夏加入wto(2001年)谈判中,美国要求Rb发行与美元挂钩:华夏出口企业赚取的美元需兑换为Rb,导致外汇储备被动积累。
这一机制为后续美元滥发稀释华夏财富埋下隐患,但当时主要目的是绑定华夏至美元体系,而非直接收割。
2008年开始,美国在国内经济危机爆发的情况下,曾试图通过“三步走”金融战收割华夏财富。
首先就是放水推高资产泡沫。
美联储量化宽松(qE)增强全球流动性,推动华夏股市、楼市价格飙升,明年,也就是2015年上半年A股泡沫,接着到了2016年房价暴涨都是美国在背后推动的因素。
前世从2015年开始,美联储连续加息,吸引资本回流美国,意图刺破华夏资产泡沫。
美国这么做的计划是制造一场华夏的金融危机,然后在危机当中低价收购华夏核心资产,复制亚洲金融危机收割小棒棒模式。
只不过美国对华夏有很大的误判。
在当时,华夏严控资产泡沫。2017年起推行“房住不炒”,压制楼市投机;股市维持3500点震荡,避免全面泡沫化。
正府还将3.2万亿美元外储转化为矿产、能源等实物资产,到了2020年那三年开始的时候,开始收购全球10大矿业项目,对冲美元贬值风险。
同时还陆续取消了部分钢铁、有色、化工、塑料、橡胶、玻璃出口退税补贴。
美国那边美联储则是一边放水,一边上游制造商涨价,还想压低单价用美元换走华夏的实物商品,
不过华夏一招制敌,直接将出口补贴取消掉。而华夏的出口企业为了盈利只能提高出口产品价格,导致美国进口商品价格提高,国内通货膨胀节节走高。就前世那几年趋势看,美国控制通胀的压力巨大,导致其自食其果。
前世华夏就是拒绝跟随放水,没有像2008年那样去稀释美元贬值压力,但这又会导致短暂繁荣后再次产能过剩与发展乏力。
当时的华夏选择硬怼,不但没有滥发货币对冲汇率风险,还直接搞起碳中和,在逆势中进行供给侧改革,去产能。
去产能可以降低对大宗商品的需求,需求减少,等于是对原材料涨价的釜底抽薪,没有需求,国外原材料的涨价就会没有支撑,价格自然就会下降。
硬怼的目的就是防止短期刺激造成虚假繁荣,再次酿成2008年的货币大放水后产能过剩,投资浪费的情况出现。
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华夏被迫跟随美国进行放水刺激,4万亿计划短期内是刺激的华夏经济炙手可热,但随着危机的逐渐过去,华夏热钱汹涌时扩张的大量产能却无处释放,“倾轧”严重。
那场危机过后,华夏的钢铁、铜铝等价格大跌,导致卖钢铁还不如卖萝卜,而且巨大的产能在运行后又无法轻易停止,铁矿石需求大增,反而让西方借助大宗定价权赚的盆满钵满。
不管是前世还是现在,不管是上世纪还是新世纪,欧美对华夏的打压从未停止,每每遇到危机,当欧美渡过危机,他们的生产供给恢复后,都会缩减对华夏的订单。
华夏如果在2015年开始后被短暂的繁荣蒙蔽,盲目的去扩张产能,等西方再度缓过来后,又会再次造成华夏大量的产能过剩,这就是一口毒奶,喝了暂时管饱,但以后会死的更惨。
所以前世的时候,华夏才会坚决抵制这种短期诱惑,坚持去产能策略,减少对大宗商品的需求,提高国内企业的经济质量,为的就是挺过这样的时刻。
这中间会有阵痛期,但活的够长才能活的更好,总比等到外贸订单暴跌对华夏造成的危害小的多。
如果放任不管,任由产能扩张,到时订单暴跌,被动去产能企业只会更痛苦。
杨简也相信,这一世华夏依然会顶住通胀压力,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避免重蹈小日子和棒棒遭遇的“流动性陷阱”。
前世习惯推特办公的某人上台后,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对我们进行施压,想要让Rb升值,试图复制1985年《广场协议》削弱小日子出口的模式。
同时还限制华夏企业赴美上市,制裁高科技企业,切断美元融资渠道。
只不过美国对华夏真的没有一个很准确的预判。
华夏除了取消出口退税,将通胀输回美国,还在推动Rb国际化,与俄罗斯、中东等开展Rb结算能源贸易,削弱石油美元根基。
不但如此,还对稀土出口进行限制,镓、锗的出口卡住美国芯片产业链。
杨简传过来之前还没听到欧美认怂,但是迟早也会认的。因为华夏就是最大的稀土出口方,就算欧美有替代供应方,但是在三五年的时间内,欧美没办法完全解决问题,因为从技术到生产线的建成都需要大量的时间。
还有就是华夏自身的内需以及金砖国家市场、全球南方市场的人口消费潜力,2013年开始布局的“一带一路”,这都是为了拓展非美元贸易圈。
综上,美国收割华夏注定会失败,其失败的核心原因可以归结为华夏拥有三大战略优势。
首先是正策自主性,华夏一直以来都是拒绝外部干预汇率,坚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避免日元式被动升值。
其次就是制造业对于全球的不可替代性。
美国的各种动作,反而会加速华夏的产业升级,芯片自研突破7纳米,新能源车全球份额超60%,迫使西方在“脱钩”与“通胀”间两难。
第三就是拥有很厚实的金融防火墙。
众所周知,华夏人最喜欢存钱,14亿人口的存款没有亿Rb,那也绝对有亿Rb,这部分居民存款可以构成资本外逃缓冲垫,远超美联储加息抽血能力。
前世美国对我们的收割策略在2024年全面失效,那也标志着美元潮汐模式崩塌。
未来博弈焦点注定会转向科技标准的定制与全球治理权,而华夏凭借“制造霸权与去美元化”双引擎的带动,绝对能重塑全球经济秩序。
上一世没看到,这一世绝对不能错过了。
杨简还要好好活着,活久一点,看看华夏能不能重新回到他原本的位置。
至于什么是华夏该待的位置,哼哼......懂的都懂!!
那位置,不在谁的恩赐之下,不在霸权的阴影之中。
它就在那里——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最前沿,在公平正义国际秩序的核心处,在亿万老百姓对美好生活向往汇聚成的星辰大海之上。
那是五千年积淀赋予的从容气度,是百年奋斗赢回的尊严坐标,是未来世界不可或缺的稳定之锚与创新之源。
我们,本就该在那里。
这一次,不过是穿越历史的长河,拨开迷雾,重新归位罢了。
浩浩荡荡,势不可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