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这个影帝不务正业 > 第804章 真惨啊

第804章 真惨啊(2/2)

目录

咳咳,前面那个杨简不知道怎么评价,毕竟他没看过电影,不知道是不是那样,可是黄达岸的台词,杨简觉得大家就有些苛刻了。

大家还对电影结局黑化林志琳的桥段感到反感。有影评称其“三观略歪”,票房虽破亿但口碑分裂,进一步削弱彭浩翔在内地的创作信誉。

其实,憋了三年的《撒娇女人》口碑与票房的失败就是彭浩翔试图用港式恶趣味解构内地婚恋观,但是两地的价值观是存在偏差的,从而遭到舆论反噬。

还有就是,彭浩翔这三年的遭遇,也算是资本权力的隐形操控,陈国富直接决定项目生死,导演沦为博弈棋子,直到他离开,这个项目的剧本就立即没问题了。

从结果来看,陈国富的坚持没问题啊。

不过,人家《撒娇女人》票房表现再怎么平庸,可是这部电影的制作成本顶天了也就6、7000万,票房5天破亿,不说能赚多少钱,起码保本没多大问题。

有一部电影可就惨了,给全国人民上演了一出票房大惨剧。

12月2号这天,也是吴雨森那部《太平轮(上)》正式上映的时间。

《太平轮(上)》作为吴宇森执导的史诗巨制,耗资4亿多RMB并集结章紫怡、金城武、黄达岸。宋慧乔等众多亚洲顶级明星,却遭遇口碑与票房的双重滑铁卢。

《太平轮(上)》的首日票房只拿到了2400万,还不如已经上映了5天的《海边的曼切斯特》。

堪称是对《太平轮》在伤害性上很高,侮辱性也极高的双重打击。

一直以来,《太平轮》都是以“华夏版《泰坦尼克号》”为宣传点,但上映的第一部影片中却是全程未展现沉船情节,129分钟的时长仅仅是铺垫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

媒体们纷纷批评其“名不副实”。

许多观众亦是冲着“华夏版的铁达尼号”这个名头去看的,电影上部全片129分钟全让吴雨森交代历史背景了,太平轮只开了一次,而且不是腊月二十八沉船的那次......因此,让想要看灾难、沉船的观众预期落空产生强烈被欺骗感。

《京华时报》更是直接指出:“观众抱怨电影结束仍未登船,叙事像太平轮一样灾难性失控。”

电影中爱情线冗长且平庸也遭到大量批评。

三组爱情故事——黄达岸与宋慧乔的军官千金恋、金城武与小日子女演员长泽雅美的跨国虐恋、佟大维与章紫怡的底层悲情,均被批为“散乱无章,相互衔接简直生硬到没眼看,还不如人家《撒娇女人最好命》”。

而三组爱情故事里面,又数黄达岸与宋慧乔的戏份被批评为“唯美如MV却空洞造作,完全脱离1949年的乱世背景,严重削弱了历史的厚重感。”

说来也是这些人不长记性,三国都被魔改成那样了,你能指望一把年纪还患癌的吴雨森能拍出什么好的历史故事来?

吴雨森弱化了他擅长的暴力美学,关键这是一部真实历史改编的电影,而在那个年代,暴力都是司空见惯的。

而吴大导演却试图通过传递反战思想来升华他的电影。

可是电影里的战争场面他又没处理好,甚至不如他之前的《赤壁》,被媒体批评“缺乏感染力”。

军事迷更是揪出电影里的多处硬伤——M26坦克从未出现在华夏战场,黄达岸黄手套雪白不符合战场环境等。

观众们的反馈就更直接了,直接表示十分失望,这就导致了这部电影的口碑迅速崩塌。大家普遍反映影片节奏拖沓,上集结束仍未见主线推进。《星际穿越》虽然也被一部分观众吐槽中断冗长,可是大多数看明白的人却是认为恰到好处,所以并没有出现《太平轮》这样的问题。

观影的观众们纷纷跑到微博和猫眼上吐槽:“有钱任性,看了半集船都没见着,上了吴白鸽的大当了,再也不会看下集了。”

如果是很少的一部分观众这么说影响还不会太大,片方还可以说是观众们没看懂导演的用意,可几乎所有看了电影的观众都这么说,那问题可就大了。

所以别说刚刚上映的上部,《太平轮(下)》都注定失败。而且吴雨森还在《太平轮》运用了3D技术,可是由于资金的问题,3D技术也不是真正的3D技术,只是伪3D,这严重削弱感情戏聚焦。而且战争与爱情场景均未因3D技术而提升观众的观感,还被讽刺是为了提高票价圈钱的手段。

从小马的财务状况来看,这种可能性可太高了。

小马与乐视这次的发行也存在失误,档期选错了,在商业运作上更是失误连连。

《太平轮(上)》的首日排片率只有34.61%,而且更让人震惊的是场均只有16人观影,这真的是难得一见啊。随便拍一部小成本恐怖片都不至于场均只有16人观影。

由于吴雨森的身体情况,《太平轮》还缺乏路演宣传,在网络票务推广上,或许是他们自己都不看好这部电影,也或许是认为已经投入巨额资金,再加大投入,亏损更多,所以相关的宣传资源与4亿多的制作成本不匹配。

总之不管真实原因是什么,反正发行上肯定是出了问题。

不过这样也好,也算是给《海边的曼切斯特》再让出几天的时间拿票房,怎么也能多拿个7、8000万吧。

穷谁也不能穷自己,只能是苦一苦小马、乐视、华艺和中影这四家了。

当然,《太平轮》口碑与票房双双遭遇滑铁卢,也不能说这部电影一无是处。

尽管整体评价几乎都是负面的,不过部分媒体和影迷仍认可章紫怡的表演,认为其饰演的底层女性“于真”在乱世中挣扎求生的段落被赞“全片最具冲击力”,展现人性尊严。

另外,场景复原(1:1太平轮模型)、服饰道具的考究,以及配乐也收获了一定的肯定,只是大家还不知道,这是吴雨森一次次超支得来的。

也有观众认为影片跳脱传统战争片得格局,通过个体命运折射和平珍贵。

《太平轮》的滑铁卢,其实就是一场“精致的失败”。

其溃败的本质是吴雨森的创作野心与当前市场现实的一种割裂。

文本的缺陷,让多线叙事未能凝聚成史诗格局,在阶层矛盾的刻画上浅尝辄止,反不如湾省那部《赛德克·巴莱》血性真实。

上下两部的叙事,也真的是让观众们厌烦了。吴雨森还以为能像《赤壁》那样侥幸。

如果真的要分上下集,那还不如彻底的写成两部电影,每部的剧情让其有一定关联的同时,也能有更强的独立性。

像现在这样耗费两个小时的时间,却连一句有意义的话都没有说,这不是白瞎了那4个多亿了嘛。

电影其实就是用现代光影技术讲故事,故事的立足点必须稳中人心。在《太平轮》这部被腰斩为上、下集的电影里,吴雨森就是想要用三对患难男女之间的情事,用乱世情来表达乱世人的命运。

但是,他仅仅把一段宏伟的历史长卷归结为3个不同阶层的爱情故事,情怀未免缩得太小。

冲着历史感来,冲着沉船走进电影院,观众们的落差感也可想而知。

故事的叙述从来都讲究娓娓道来,长略得当。

被腰斩成上、下两集,不是所有分集电影的绝症,《赤壁》虽然也被吐槽,但好歹人家拿了不少票房。

但这种上下集的操作对于《太平轮》来说肯定是。因为不能一气呵成已形成观影障碍,下集还得用若干片段去回忆上集,那就是重复。既然下集能够独立成片,那么还要上集做什么?杨简前世看《太平轮(下)》时候,下集依然犯上集的错误,足足用了1.5小时才让所有的主角都买齐票上了船,这真的很让人腻歪。

电影剧情的铺排有时是为情节高潮做准备,但让高潮等待太久,就会成为累赘,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别忘记,华夏观众已经有过《泰坦尼克号》的观影经验,对太平轮的沉没自然要求不会低。铺排太久,最后胃口彻底被吊坏了,谁还去看你的电影?

就算心怀好奇,原本想要去看电影的人也会因为崩塌的口碑而选择作罢,等到各大平台上了再看也不迟。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