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 扫蝗风暴(2/2)
唱喝声此起彼伏。
称量完毕,旁边便有吏员根据教令『一斗蝗换一升米』的标准,当场发放米粮。
拿到粮食的庄户笑得满足,将粮食藏回家中后,提着篮子桶子便继续往地里扑去,干劲比种田还足。
小陈县令看着如此热火朝天的场面,一时竟有些恍惚,也不知是不是患难见真情了,这群农庄百姓的团结是他见所未见的。
“今日收上多少了?”这位小陈县令行至负责记录的小吏身边问道。
小吏抬头,见是小陈县令,忙答曰:“陈令君,这才半日,收来的蝗虫便已超过六十石!照这个势头,咱临晋的蝗虫,说不定真能在它们长翅膀前扑灭大半!”
陈祗闻声颔首。
区区半日,光一处便有六十石,算上其他几处,一日恐怕便能捕蝗三四百石,若让这些蝗虫肆虐,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入夜,壕沟后点燃起无数篝火。
蝗蝝趋光,成群结队奔赴火堆,却纷纷落入深壕不能爬起,守在壕边的县兵、豪侠、庄户立时上前,或覆土掩埋,或密网兜捕。
一连数日。
由于整个关中地广人稀,蝗虫似乎捕之不尽。
捕蝗的百姓也从一开始的兴奋、众志成城,慢慢生出些许懈怠、怀疑与忐忑之情。
地方这么大,人却这么少,倘若蝗虫捕之不尽,会不会所有付出前功尽弃?
临近沙苑的一个农庄,庄户对治蝗之事表现出了强烈的抗拒情绪。
这个庄子以当年沙苑养马户的亲朋后裔为主,与盘踞梁山的山贼流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山贼被剿,他们与官府的关系便闹得有些僵,甚至该庄典农官受到了部分庄户排挤。
庄内几个耆老捕了几日蝗后,私下里便嘀咕着『蝗神不可犯』、『杀蝗伤天和』之类的言论,使得一部分良善的庄户也不敢外出扑蝗。
消息很快报到了陈祗这里,他立刻带着杜解与几十名县兵,快马赶至该农庄,庄内耆老和典农官闻讯,赶忙出来迎接。
陈祗没有废话,直言相问,“听闻庄内有人惑众,阻挠治蝗?言杀蝗有伤天和?”
那典农官面露难色,支吾道:
“县君,是有几个老人家,念过几天书,说古书有云……”
“古书?”陈祗打断他。
“丞相严令,担凡有惑众阻挠治蝗者,严惩不贷!我再问一次,是谁散布此等谣言?!”
场内一片寂静,无人应答。
陈祗引为心腹的杜解冷哼一声,抬手扶刀,身后那些精悍县兵则踏前一步,杀气腾腾,全不似过往那些站没站相的兵痞之流。
终于,一个胆小又胆大的良善庄户颤着手,指向人群前方一个穿着体面、身材颀长的老者。
那耆老脸色瞬间煞白,平日作威作福惯了,显然没想到庄内竟有人敢吃里扒外。
陈祗走到那老者面前,有这么多庄户在,却是不能直接干脆便将他擒拿问罪,否则恐会激起官民矛盾,只能问话:
“老丈,你既读过书,明事理,我便问你,是守着所谓蝗神、天和之说,坐视地里粮食被蝗虫啃光,今年秋冬大家人吃人好?还是跟着官府奋力扑蝗,保住收成,让庄内乡亲父老都能活下去好?”
那耆老见这位上任半年便剿了梁山山贼的小陈县令目光如刀似剑,吓得上下哆嗦,不能言语。
陈祗不再看他,转而看向他身后上百庄户,最后高声厉喝:
“自今往后,谁再敢妖言惑众,阻挠治蝗,便是与全庄、全临晋、全关中百姓为敌!便是与大汉为敌!杜贼曹!”
“卑职在!”杜解大声应和。
“将此人带回县衙,依律审问!查实确系故意散播谣言,阻挠国策,严惩不贷!”
“是!”杜解一挥手,两名县兵登时上前,将那面如死灰的耆老架了去。
陈祗缓了语气,再次对众人道:
“诸位乡亲,扑蝗救禾,乃当前第一要务!
“保住田间麦禾,便是保住所有人性命!”
未几,静默的庄户中,有人提来两桶蝗虫,问他们庄是不是还能继续用蝗虫换粮食。
陈祗二话不说,将负责该庄的几名典农官叫来,吩咐几句后当场便接过蝗虫,发予米粮。
恩威并施之下,这个毗邻沙苑的农庄庄户终于再次被动员起来,重新加入到扑蝗大军中。
农庄百姓全力扫蝗的动作,官府以蝗换米鼓励扫蝗的举措,比所有纸面的宣传都要有效。
半个临晋的人都动了起来,少部分未加入农庄的零散中农、富农,也因确实看到了庄户在以蝗换米,纷纷加入到扫蝗行动当中。
临晋的豪强大宗,在得知临晋竟又有蝗祸之兆,一时也如临大敌,心中难安。
他们自不会因一时的蝗灾饿死,甚至在过往时候,还能因为蝗灾而发上一笔灾难财。
天灾兵祸之后,幸存下来的百姓往往要卖田卖地,卖身卖妻,卖儿鬻女来谋条活路。
但现在不一样了。
大汉设立了所谓农庄,把整个临晋、整个冯翊数千、数万的布衣黔首聚在了一起,形成了一股堪比土匪流寇的力量。
一旦有人为富不仁,凌虐百姓,根本不用官府出兵动手,便是农庄百姓几百人合力,也能从他们身上咬下块肉来。
这些农庄又是官府设下,有官府作为后台为他们撑腰,你再富,难道敢跟官府过不去?
农庄没有设立的时候,官府想从地广人稀的地方收上粮税,只能依靠他们这些地方上的豪强大宗,而现在官府直接便把手伸到农庄里,自己收税,那么官府与地方合作的规矩便被打破了。
这就相当于官府自己做了隐匿人口的豪强,通过典农官把人口集中到一起进行屯田。
非止如此,这些庄户分来的田地虽说是属于自己的,官府却根本不允许他们发卖。
也就是说,过往大灾过后兼并土地之事根本无从谈起。
更要紧的是,这些来自大汉官府的典农官竟大多都有几分良心,与过往那些跟他们一起盘剥百姓的胥吏全不一样了!
如何是好?
只能是相安无事了。
而既然无法兼并土地发灾难财,那么一旦蝗灾来了,他们这些豪强大宗岂不也要受灾?
豪强大宗并非铁板一块,更不是一家一户,他们庄园、坞堡内也有数百甚至上千宗人、佃户、荫户,这些人难道就眼睁睁看着自己刚刚种下的粟米颗粒无收?
须知道,由于朝廷去年冬日发麦作为粮种,庄户们种的是麦,而这些豪强大宗由于惯性问题,种的仍旧是过去的种的粟。
麦子五月便收,粟米八九月收。
保不齐蝗虫大发的时候,人家麦子已经收割完毕了,而他们种的粟米却要被蝗虫啃个精光。
事实上,除一年可以两收以外,五月麦收,可以更好地避开大旱与大蝗这一点,也是刘禅与丞相之所以要在关中、陇右之地大行推广种麦的最重要的因素。
一旦大旱、大蝗,秋收的粟是真的会颗粒无收,而五月收获的麦,便是当真遇上了大旱大蝗,也能收些劣米度日的。
毕竟旱极之时是五六月,大蝗同样发于五六月后,真遇上了,不等麦子灌浆也能直接收割,啖青麦、食青稞便是了。
营养虽低,口感虽差,至少比野草、树皮更能果腹,而朝廷要是有余粮的话,甚至可以用米粮来与百姓换些青麦回去喂牛马牲畜,这比勉强作为人食的经济价值更高。
麦子之所以在北方越来越流行,最后直接将北方种了几千年的粟米压制下去,不是没有原因的。
而眼下,豪强大宗庄园坞堡内种了一地粟米的佃户、荫户,眼看着官府庄户们全在奋力扫蝗,又听闻一旦蝗灾来了,他们这些种粟的将颗粒无收,又要欠下豪强大宗的高利贷,赶忙自发开始了扫蝗。
再怎么说,蝗虫换米是真的!
眼看着根本管不住庄内荫户,于是豪强大宗的族长、宗老们终于也唱起了响应朝廷号召的口号,组织庄园部曲、佃户们参与到了轰轰烈烈的治蝗运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