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8章 立基业(1/2)
魏照当众抛出的问题并不像表面那么简单。
打天下容易,治天下难,许多开国之君大为认可。
自己也可以对魏照的询问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难道不理睬魏照,自己就不是大同节度府的节度使?不过这是下策,王信没有选择躲避。
太原府的人口在两百万以上,而且多是负资产。
大同以人为本,那么这两百万人就不是予取予求的奴隶,而是当做真正的人对待,从这个角度去看,维持现状对大同最有利。
既不用负担起两百万人,同时又维持住了商业利益。
最后回到一个问题。
太原的百姓是不是人?
所以王信选择达者兼济天下。
可天下这么大,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如何把天下人维系到一起,成为一条心呢?
如果连团结都做不到,那么靠什么去维系一个国家?
暴力?
这也是一种手段。
可暴力并不持久,思想上依然要有同一个理念。
于是当中国结束战国时期,进入大一统的国家后,儒家这种天地君亲师的理念,既符合君主最大的利益,又适合推广,便顺其自然的走到了它的位置。
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强化了儒家道德。
这两者超自然是后三者的地位来源。
皇帝是天子,天地君亲师强调天命所归的合法性,人们效忠皇帝成为了基本的道德准则,忠君思想的核心是维护君主统治的合法性。
但是皇帝一个人治理不了天下,所以需要宗族。
在古代社会中,一个人的生活范围离不开家乡,所以也必须是宗族。
于是对君主的忠诚,对师长的尊重,有了一套行为准则,最后通过伦理规范化来治理社会。
在这个过程里,只有君主和师长才是人。
那么理所当然的需要教化百姓,因为谁愿意不当人?
君主和师长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便要让百姓们明白这个道理,哪怕是自己的儿子,因为师长教化的多是自己的子弟,君主通过维护师长的利益,让师长自发的维护并执行,最终把这个理念深深烙入百姓的心里,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其实也是一套奴化的手段,对比粗暴似的奴役更加高明。
因为儒家本就诞生于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的史书虽然精彩,但从百姓的角度去看历史,并不能改变其是封建奴隶社会的本质,儒家在此基础之上,并没有推倒重建,只是进行了改良。
为了自身利益从而推广出去,当然要符合统治者的需求。
这是儒家的底层本质。
所以哪怕汉朝就有了畜力收割机,畜力播种机,而且才几千万的人口,却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冶铁业等各类行业技术都是世界顶峰,许多技术甚至西方在工业革命前期才追上。
但是汉朝依然没有进入工业社会,包括后来的唐宋明。
无法革新落后的生产关系,生产力的飞跃便永远是镜花水月。
不能解决这个落后的生产关系,那么生产力注定如此,永远也无法进入工业革命。
而英国在十七世纪颁布了第一部解决王权的法律,结束了封建专制统治,为商业的发展和百姓的自由创造了稳定的政治环境,从而进入更先进的生产关系。
但是大周与英国不一样。
英国是个岛国。
而中原面临的威胁远不是英国可以相提并论的,实事求是的话,王信一直在思考,今天既然问到了,王信打算先放出风。
“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保家卫国、斯民小康。”
王信缓缓开口。
魏照一愣,这关自己的问题何事?
曾直却睁大了眼睛,竖起耳朵屏息凝神。
“大同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也是大同的根基,大同的一切,都是以百姓们的需求去做的,我身为大同节度使,担负朝廷的重任,于公于私都以百姓为重。”
“如今灾民遍地,艰难求生,我如何置之不理?何时解决大同灾民之弊,何时是我归京之时。”
不是我不回京,而是百姓们不放我回京。
理解了王信话里的意思,魏照彻底无语,怎么还会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人群里的贾环这回也听到了。
想起曾中郎告诉自己的话,今日又听到节帅之言,他是极聪明的人,如何还不能理解。
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保家卫国、斯民小康。
这需要去教化吗?
在强敌环伺、野蛮侵扰的环境下,战败意味着家破人亡。只有那些从未亲身经历蛮族凶残的人,才会不把胜负当回事。因此,追求胜利是刻在骨子里的生存本能,何需教化?
所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道理,根本不需要去教化。
至于保家卫国。
这四个字的核心,在于一个“家”字。
保卫的不是虚无缥缈的“天子”或“社稷”,而是身后父母妻儿所在的真实家园,是属于自己的田产与财富。保护的是自己的切身利益,这,需要教化吗?
最后斯民小康。
让天下百姓都能过上富裕安定的生活,哪个百姓会反对?谁会不支持?这,又需要教化吗?
魏照没有得到自己想听的答案,面对强势的王信,无奈的离开。
回去的路上,轿子里的魏照突然睁大了眼睛。
王信这不是造反。
这是要掘他们的根啊!
不可思议的眼神中,带着深深的恨意。
再一想巡抚衙门的冷落,差役们的小心翼翼,甚至不敢对付百姓,竟然怯手怯脚起来,如此这般如何管得住百姓?
百姓里多的是刁民!
一切都说得通了。
“欺世盗名之辈。”魏照如临大敌,连夜写了奏疏:“朝廷必须认清楚王信,否则真让王信继续下去,那么大周就完了,亿万百姓也会进入末法时代,土地上遍布豺狼,百姓们不知礼,化身妖魔”
写完后亲自密封。
招来亲信,命几人快马加鞭送去朝廷。
北方呼啸。
士兵们穿着厚重的棉袄,依然冻不住寒冷,背着鸟铳的士兵还好,最苦的要数长枪兵,伸出去的手冻得通红,头上的旗帜被狂风拉扯的摇摇晃晃。
“幸亏沿途有城镇可以住宿,多少能恢复些体力,真是要命啊。”
赵赫所率领的营负责开道。
三千名军士骑马的骑马,步行的步行,还有搭坐骡驴车的,这些畜生拉着的车上堆满了物资,随着物资的消耗,空车也越来越多。
“也就是咱们了。”手下校官笑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咱们守着塞外,牲畜不愁。”
“那倒是。”
牲畜的消耗大,平日里光喂养就是极大一笔开销,更不提每年日常的损耗。
不过大同军镇有别处没有的优势。
掌握着无边无际的塞外,每年至少一半的时间,牲口会到塞外喂养,既能操练军队行军,又极大减少了牲口的消耗,而大同军镇获取牲畜的成本最低,承担得起日常损耗。
“也不知道忻州那边顺利不顺利。”赵赫担心道。
冬天实在不是作战的好时机。
大同军镇选择现在出战,其实并未做好打硬仗的准备,但是现在的太原最为空虚,趁机把太原军收编,保障山西全境对大同没有威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