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4章 万历三十年 2(2/2)
朝堂之上,亦是风云流转,老成渐凋。
万历二十七年,首辅申时行,这位历经三朝、辅佐他多年,在张居正之后帮助他稳定朝局的老臣,终究是年事已高,精力不济,再三恳请之下,朱翊钧终于准其荣归故里。
次年,申时行在家乡安然离世的消息传来,朱翊钧默然良久,追赠优恤……
紧接着,在万历二十九年,慈圣陈太后,他的嫡母,也随李太后而去。
两位太后的先后离世,仿佛带走了紫禁城最后一丝属于他青年时代的气息,宫闱之中,愈发显得空寂……
同样在万历二十九年,另一位股肱之臣,户部老尚书张学颜,也溘然长逝。
这位精于财政、为人刚直的老臣,在帝国最需要钱粮支撑对外拓土、对内改革的时期,为他稳住了国库的基本盘。
短短四年间,母后、嫡母、首辅、能臣……
一个个熟悉的身影相继离去,让朱翊钧时常在夜深人静时,感到一种“故人日稀”的苍凉。
他站在权力的巅峰,环顾四周,能与他共享早年记忆、深知帝国一路走来艰辛的老面孔,已然不多了……
然而,帝国的事业并未停歇,人才的梯队也在更新。
接替张学颜出任户部尚书的,是年富力强、以实干和韬略著称的孙承宗。
而新任的内阁首辅,便是在南洋经略数年,拓土安民,卓有成效的叶梦熊。
这位老臣,从九边到西南到经略南洋,最后在万历二十六年初,返回北京城。
倭国之地,自初封两王后,见其地渐稳,朝廷在过去四年间,又陆续增封了六位藩王过去。
如今,倭地已有八位大明亲王、他们带着属官、军队和移民,在那片岛屿上经营。
相比之下,南洋的格局则更为宏大。
皇长子康王朱常洛,就藩于富饶而遥远的爪哇岛。凭借着大明的支持和他本人的一些手段,数年间,他在那里已俨然成了土皇帝般的存在,大力发展贸易,安抚土酋,训练兵卒,将南洋府经营得铁桶一般。
而帝国的继承序列,则愈发清晰明朗。
皇太子朱常澍,地位稳固,越发成熟,且在万历三十年春,刚刚为大明诞下了嫡长孙……
这个小生命的降生,代表着宗祧有继,国本愈固,冲散了近年来因诸多丧事带来的阴郁之气。
朱翊钧清楚地知道,若无意外,太子将是未来的皇帝,而这个新生的嫡长孙,则会是再下一代的希望。
他对此寄予厚望,赏赐格外丰厚。
……
“皇爷爷,它好看吗?”朱由校的声音将朱翊钧从漫长的回忆和思绪中拉了回来。
朱翊钧定了定神,看着孙儿纯真的笑脸,将那些朝堂纷争、海外风云、宗室暗流都暂且压下,慈爱地笑道:“好看,校儿喜欢的东西,自然都是极好的。”
他将风车递还给孙儿,“你先自已玩着,莫要跑远,待会儿皇爷爷批完这些奏章,考校你的功课。”
“孙儿遵旨!”朱由校得了夸奖,心满意足,举着风车又欢快地跑开了,小小的身影在空旷的大殿里,显得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