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无霜(1/2)
鸾舆彩仗掩宫墙,
凤阙朱门夜未央。
本是金枝承诰命,
却教赝玉替红妆。
一场声势浩大的婚礼,让深秋的京城平添了几多喜气,一连数日久久不曾散去,更是成为人们茶语饭后的谈资。
“罢了,小九在江湖上晃荡这些年,想来是认识了不少奇人异士,只要她平安无事,朕也就不再追究了。”
“哎,无论怎么说,当年也是朕辜负了她的母妃,梅妃离开之时,小九不过才三岁啊。”
“老伙计,务必尽快派人找到小九,今后的行止全凭她自己的心意,给她一个东厂副指挥使的职位吧。”
“从今往后,小九正式以‘朱九公子’的名号在江湖上行事,至于其他的......走一步看一步吧。”
身为一国之君,有许多事情也并不能简单的一言而决,到底是自己做出了“李代桃僵”之事,嘉靖皇帝居然选择了让九公主暂时“隐姓埋名”?
“这个......陛下,您对九公主真是......用心良苦啊!老奴,谢恩——”
在嘉靖皇帝身边待了这么久,东厂厂公焉能不明白这位皇帝陛下心中所思所想?
让九公主暂时隐姓埋名,那是在维护皇家的颜面,毕竟九公主的婚事是在早几年前就定下来的,更是圣旨明发昭告了天下。
现在若是爆出九公主在婚前被掉了包,甚至还光明正大地在江湖上晃荡,皇家的颜面何存?
旁的不多,那位身为礼部尚书的亲家翁,在朝中积蓄的力量可不小啊,牵一发而动全身之事,不是嘉靖这位守成之君愿意看到的。
同时,东厂之中并不像锦衣卫那般有常设的都指挥使,而是由眼前这位老太监兼任厂公一职,突然冒出来一个“副指挥使”,这已经算是把大半个东厂的势力都划给九公主殿下了。
当然,嘉靖皇帝陛下这番安排,东厂厂公自然不能反驳,而他拱手称谢的举动同样出自真心,弯腰的姿势甚至比往常都要恭敬。
原本这老太监还想着让自己的义子提前出关,黄锦不在京城,除了老太监自己,或许也只有他的那名义子能够力挽狂澜了。
据史料记载,自商周之时就有了太监这个物种,甲骨文中就已经有了类似“寺人”、“阍人”的文字。
“周礼”亦明确记载“奄寺”的存在,只是人数不足百人,职责以看守宫门为主,多由战俘或罪犯家属受宫刑后充任。
太监由于身体部位的缺失,越是身居高位者,到了一定年纪之后往往就越是对“子嗣”甚是向往。
只可惜,无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子嗣,广收义子就成了不少当权太监的癖好。
此风最早起于东汉,唐时诸多太监争相效仿,而到了五代十国,太监收义子俨然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
宋时,欧阳修甚至在“新五代史”中还专门写了一卷“义儿传”,记录了当时太监收养干儿子的现象。
其中最著名的却不是太监,而当属后唐太祖李克用,他通过收养干儿子,组建了一支称为“义儿军”的队伍,在之后的军事行动中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眼前这位位高权重的东厂厂公,同样也没能免俗,广收义子除了满足自己心理上的慰藉,更是他招揽人才、收买人心的好手段。
当然了,义子收了不少,可真正能被东厂厂公看重,且想让其继承自己爵位的义子只有一个。
说起来那位义子,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陈年往事,而御书房中的君臣二人,恰好又都是当年的见证人。
那还是在十六年前,明武宗正德十四年,嘉靖皇帝还在老家安安稳稳做着他的兴献王。
那一年大名最大的动荡就是“宁王之乱”,最后连正德皇帝本人都御驾亲征了,作为当时兴献王府兼亲堂弟的朱厚熜,也就是现在的嘉靖皇帝,焉能装作不闻不问?
于是乎,当年的朱厚熜也上书请旨陪王伴驾,亲率兴献王府数百余精锐护卫,赶赴了平叛前线。
就连正德皇帝都是去捡便宜的,更不用说过去走走过场、表表忠心的朱厚熜了。
他的数百人几乎算是兵不血刃,也就是恰逢其会地参与了一场剿灭叛匪余孽的厮杀,却意外了有了一个收获。
收获的是一个孩子,一个倒在血泡之中的孩子,看年岁只有六岁左右,一身的衣着不甚华丽却大方得体。
遭遇“宁王之乱”那样的兵灾,别说斩杀叛匪余孽了,就算是无辜被波及的百姓都不在少数,而倒在血泡之中这个孩子似乎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后来位高权重的东厂厂公大人就跟在朱厚熜的身侧,作为兴献王府第一高手,他的唯一任务就是护卫朱厚熜的安全。
可是,当他看到倒在血泡之中的那孩子时,鬼使神差的有了一种亲切之感,竟然伸手将孩子抱在了怀里?
天幸那孩子只是昏死了过去,身上的血也大多数都是被迸溅的,最重的伤乃是后脑勺磕在了院门口的石阶之上。
老太监急忙渡了一道真气进入那孩子的体内,意外地发现那孩子的经络居然异于常人,似乎被人用天材地宝梳理过?
这样的发现让老太监兴奋不已,让他觉得怀中的孩子当真乃是天赐,这可是一个难得的武学奇才啊!
后来的事情就简单多了,偌大一个兴献王府难道还容不下一个六七岁的孩子吗?
只是有了这个孩子之后,老太监的想法就产生了变化。
他在外单立了府院,又亲自挑选了四名丫鬟、四名小厮和两名婆子,算是给那孩子张罗的服侍之人。
等到那孩子苏醒之后,老太监更是托关系延请了当地的儒学大家到府上做文学教席,至于说武学启蒙自然是他亲自上阵了。
时任兴献王的朱厚熜自然也知晓此事,甚至为此还特意拨给了老太监两万两白银,毕竟穷文富武,从小培养一个练武之人不是那么容易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