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次元 > 徐氏略记 > 第400章 南朝梁官员徐奣

第400章 南朝梁官员徐奣(1/1)

目录

徐奣,生年不详,南朝梁末官员、忠义烈士,其家世虽未详载于正史,然观其能任西豫州刺史之职,且在侯景之乱中聚众抗敌、宁死不屈,可知其出身当为士族之家,自幼受儒家忠义思想熏陶,养成刚直不阿、坚守气节之品性。梁武帝统治末年,朝政渐趋腐朽,士族奢靡成风,百姓困苦不堪,而徐奣在任期间,始终秉持为官之道,清廉自守,体恤民情,在西豫州(今安徽合肥一带)任上颇有政绩,深得当地百姓爱戴,为其日后聚众抗敌埋下根基。

梁太清二年(548年),侯景之乱爆发,犹如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席卷南朝大地。侯景本为东魏叛将,降梁后因不满梁武帝与东魏通好,以“清君侧”为名,率叛军从寿阳(今安徽寿县)起兵,一路势如破竹,直逼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此时,徐奣正任西豫州刺史,镇守一方。当侯景叛军逼近建康的消息传来,徐奣心急如焚,他深知建康是梁朝都城,一旦陷落,梁朝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身为朝廷命官,保家卫国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他立即召集西豫州的将士,慷慨陈词,号召众人随他驰援建康。将士们素来敬重徐奣的为人,又见他言辞恳切,忠义之情溢于言表,纷纷响应,愿随他奔赴国难。

徐奣迅速整顿兵马,挑选精锐士兵数千人,配备充足的粮草和兵器,亲自率领大军日夜兼程,向建康进发。当时,侯景叛军已经对建康形成合围之势,沿途关卡多被叛军控制,徐奣率领的援军一路上遭遇了叛军的多次拦截。每一次战斗,徐奣都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手持长枪,奋勇杀敌,将士们在他的鼓舞下,也个个奋勇争先,以一当十。尽管叛军人数众多,攻势凶猛,但徐奣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将士们的顽强抵抗,多次击退叛军,冲破重重阻碍,艰难地向建康靠近。

然而,就在徐奣率军即将抵达建康之时,坏消息传来——太清三年(549年)三月,建康城被侯景叛军攻陷,梁武帝萧衍被困台城,最终饿死于宫中。都城陷落,君主驾崩,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徐奣和将士们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叛军攻占建康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繁华的都城瞬间沦为人间地狱。徐奣深知,此时再率军强攻建康,无异于以卵击石,不仅无法解救朝廷,还会让麾下将士白白牺牲。为了保存实力,日后再图复国大计,徐奣当机立断,决定率军退守自己的家乡——新吴(今江西奉新)。

新吴地处江南腹地,山高林密,易守难攻,且是徐奣的故乡,他在这里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徐奣率领残部回到新吴后,并没有因建康陷落而消沉,反而更加坚定了抵抗侯景叛军的决心。他深知,只有凝聚人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与强大的叛军抗衡。于是,徐奣派人四处联络新吴的乡绅、豪杰,向他们诉说侯景叛军的残暴行径和建康陷落的惨状,呼吁大家同仇敌忾,共同抵抗叛军,保卫家乡。

徐奣的忠义之举和慷慨陈词,深深打动了新吴的百姓和乡绅豪杰。许多人纷纷响应,有的捐出家中的粮食和钱财,有的召集乡勇加入义军,还有的为徐奣出谋划策,提供情报。在徐奣的努力下,短短数月之间,一支数千人的义兵队伍便组建起来。徐奣对这支义兵进行了严格的训练,他亲自传授将士们武艺和战术,教导他们如何在山地和水乡作战。同时,他还制定了严明的军纪,严禁将士们侵扰百姓,违者严惩不贷。在徐奣的带领下,这支义兵队伍纪律严明,战斗力日益增强,成为了新吴地区抵抗侯景叛军的重要力量。

侯景得知徐奣在新吴聚众抗敌的消息后,十分恼怒。他深知徐奣是一位有勇有谋的将领,若不及时铲除,必将成为自己的心腹大患。于是,侯景派遣大将侯子鉴率领数万叛军,前往新吴镇压徐奣的义兵。侯子鉴是侯景麾下的得力干将,为人凶残狡诈,作战经验丰富,曾多次率军镇压各地的反抗势力。

面对来势汹汹的叛军,徐奣毫不畏惧。他仔细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认为叛军虽然人数众多,装备精良,但长途奔袭,疲惫不堪,且不熟悉新吴的地形;而自己的义兵虽然人数较少,但士气高昂,熟悉地形,且得到了百姓的支持。于是,徐奣决定采取“以逸待劳,诱敌深入”的战术,利用新吴的山地地形,与叛军展开周旋。

侯子鉴率军抵达新吴后,见徐奣的义兵人数较少,便骄横轻敌,下令全力进攻。徐奣按照预定计划,率领义兵佯装败退,将叛军引入了事先设好的埋伏圈。当叛军进入埋伏圈后,徐奣一声令下,埋伏在山上的义兵顿时杀出,滚木礌石、弓箭齐发,叛军顿时陷入混乱之中。徐奣亲自率领精锐将士,从山上冲杀下来,与叛军展开殊死搏斗。义兵将士们个个奋勇杀敌,以一当十,叛军被杀得溃不成军,死伤惨重。侯子鉴见势不妙,只好率领残部狼狈逃窜。

首战告捷,极大地鼓舞了义兵的士气,也让新吴百姓更加坚定了抵抗叛军的信心。然而,侯景并没有就此放弃,他又先后派遣多支叛军前往新吴镇压徐奣的义兵。徐奣率领义兵将士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灵活的战术,与叛军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战斗。在战斗中,徐奣身先士卒,多次身负重伤,但他始终坚守在战场上,指挥义兵奋勇杀敌。义兵将士们在他的感召下,也个个舍生忘死,与叛军浴血奋战。

可是,叛军的实力毕竟太过强大,而徐奣的义兵虽然英勇抵抗,但由于缺乏外援,粮草和兵器也日渐匮乏,战斗力逐渐下降。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叛军凭借着人数和装备的优势,对徐奣的义兵发起了猛攻。徐奣率领义兵将士们顽强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义兵阵地被叛军攻破。徐奣在战斗中多处负伤,力竭被俘。

徐奣被俘后,被叛军押解到了侯景面前。侯景早就听说过徐奣的才勇,也深知他在江南地区有着很高的威望。为了收买人心,巩固自己的统治,侯景决定亲自劝降徐奣。侯景先是好言相劝,许诺只要徐奣愿意归降,便会任命他为高官,给予他丰厚的赏赐,让他享尽荣华富贵。

面对侯景的利诱,徐奣丝毫不为所动。他怒视着侯景,义正言辞地痛骂道:“你这个乱臣贼子,背主求荣,犯上作乱,攻陷都城,杀害君主,屠戮百姓,犯下了滔天罪行,人人得而诛之!我徐奣身为梁朝臣子,深受国恩,岂能与你这等叛贼同流合污?今日我虽被俘,但我心向朝廷,宁死不屈!你休想让我背叛梁朝,背叛天下百姓!”

侯景见徐奣态度坚决,毫无归降之意,反而对自己痛骂不已,顿时恼羞成怒。他没想到徐奣竟然如此冥顽不灵,敬酒不吃吃罚酒。于是,侯景下令将徐奣关押起来,对他进行严刑拷打,企图用酷刑逼迫他屈服。然而,无论遭受多么残酷的折磨,徐奣始终坚贞不屈,他的骂声从未停止,他对梁朝的忠心也从未动摇。

侯景见徐奣宁死不降,知道再无劝降的可能,便下令将徐奣杀害。在临刑前,徐奣神色自若,他面向建康的方向,跪拜行礼,口中高呼:“陛下,臣无能,未能平定叛贼,保卫都城,臣唯有以死明志,追随陛下于地下!”随后,徐奣英勇就义,年仅不详,大约在梁太清三年(549年)前后。

徐奣遇害的消息传到新吴后,百姓们无不悲痛万分,许多人自发地为他举行哀悼仪式,缅怀这位忠义之士。徐奣的事迹也很快传遍了南朝各地,人们都为他的忠义之举所感动,称他为“南朝义士之楷模”。

后来,南朝史学家在编撰《南史》时,特意将徐奣的事迹载入史册,将他列为忠义之士,以表彰他在侯景之乱中坚守气节、宁死不屈的高尚品德。《南史》中对徐奣的评价极高,称他“临危受命,聚众抗敌,被俘不屈,骂贼而死,可谓忠烈之士也”。

徐奣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率军驰援建康;在都城陷落之后,退守家乡,聚众抗敌;在被俘之后,宁死不屈,痛骂叛贼,最终英勇就义。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忠义”,什么是“气节”,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南朝梁末那个动荡不安、道德沦丧的时代,徐奣的忠义之举犹如黑暗中的一束光芒,照亮了人们的心灵,也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挺身而出,奋勇抗争。他的事迹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困境,都不能放弃自己的信念和操守,都要坚守心中的正义和忠义,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也要在所不惜。

徐奣虽然已经逝去,但他的忠义精神却永远流传了下来,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名字,也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被后世所敬仰和传颂。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