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3章 天地大衍阴阳术论(2/2)
贾斯伯坐在原位,指尖终于停了下来,旋即温和地笑了笑,“凯瑟琳小姐,我觉得阿列克谢尔先生说的十分有道理!戴先生言语十分富有条理,听听他的话,或许对我们神剑局未来的发展也有很好的助力!戴先生,请继续吧!”
凯瑟琳瞳孔微缩,却只能乖乖收回手,退后一步,脸上挤出更“热情”的笑容。
“既然各位都意犹未尽,那戴先生可以再补充几句,只是还请控制时长,给其他代表团留些机会。”
戴世航微笑的点了点头,但是斜视的眼睛充满了不善,微侧头间甩了一个细不可察的白眼。
凯瑟琳近在咫尺,看的也自然清楚,但是却不敢声张,只得悻悻地退了下去。
“刚才我们说到了元婴,这个概念有人认同,有人觉得是一场诡辩,当然这些并不重要!因为我们的目的是交流,是要求同存异!”
戴世航抬手虚按,会场的细碎声响瞬间平息,他的目光掠过台下各异的神色,最终落在贾斯伯身上,语气依旧从容。
“刚才贾斯伯先生对于我所说的元婴理论似乎很有认同,从元婴这个概念为起,我们应该再了解另一个华夏的概念,那便是阴阳!也就是我这个论题的第二个关键点!”
“所谓阴阳并不是指某个事物的正反面,更不是黑暗与光明两种格格不入的对立,而是一种彼此互依共生的存在!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阳者阴之动,阴者阳之静!以我们的人体为例,男者若称纯阳,那其中必有一点阴锐,女者若是称之为纯阴,那也必然有一点阳锐!众所周知,子宫乃孕育生命之所在,阳者生之所也,故此女子为阴而子宫为阳,反之,男子为阳而阴睾为阴!人体最完美的状态并不是达到所谓的纯阳或纯阴,而是要达到一种完美调和共生的状态,即为阴阳互济,水火交融!”
这番话一出口,台下不少人下意识挺直了身子。
南高丽的李宰贤张了张嘴,却没再反驳,他虽不懂华夏的阴阳理论,却也知道各国修行者都在追求“平衡”,无论是魔法元素的平衡,还是南天竺瑜伽的身心平衡,本质上都绕不开“调和”二字。
戴世航目光扫过众人,继续说道,“好东西谁都喜欢,但是好东西吃多了,也会制造反的效果!譬如精米吃多了,而不进食糙粮,就很容易得富贵病,也就是脚气病!这就是一个明显阴阳失衡!一个人如果想要得到一个长足的发展,必须要让身体达到动态平衡,反之,这种状态托于国家,托于社会也是需要时时刻刻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之中。”
“那依戴先生之见,该如何让我们体内的阴阳时时刻刻都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中呢?”一个坐在角落的南非黑人领队突然开口,语气里带着真切的求知欲。
戴世航看向那位南非领队,语气开始愈发平和。
“问得好,这正是‘天地大衍阴阳术论’的核心,不是一味的‘维持’平衡,而是‘顺应’平衡。就像草木不会强行对抗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跟着天地节律调整自身。我们修行者也一样,要时时刻刻保证思危思退思变!我们要考虑到,如果我们过分的苦修,是不是会引起体内的某种变化,而这个变化会不会让我们陷入危难?当我们确定他有危难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想到我们是不是应该继续在这条危险的道路上行进,还是适时的抽离出来保护自身的性命!如果我们不想退,还想继续前进,那我们是要按照原来的路径来做,还是要寻求一个变化的道路去走呢!很显然,一味的猛冲,永远都不是刚毅与果敢,而是一种鲁莽的愚蠢!这时就需要引入我们另一个概念,大衍!”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这是《周易》里的话,也是华夏修行体系里‘变’的根基。”戴世航抬手比划,语气里多了几分通俗的解释,“打个比方,大衍就像我们手里握着五十颗棋子,却只拿四十九颗落子,留的那一颗,不是浪费,是‘余地’,是应对变数的空间。”
台下的南非领队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连之前一直抵触的达尔尚,也下意识皱着眉听了进去。
“修行不是一条直路走到黑。就像贾斯伯格先生刚才说的‘商业经营’,贾斯伯先生应该最懂,没有哪个商人会把所有资金投进一个项目,总得留些备用金应对市场变化。”
戴世航话锋轻轻一转,目光落回贾斯伯身上,笑意温和却藏着些许锋芒。
“对于华夏修行者而言,天有五十,自留四十九,留一线与人争!也就是说天道本有五十,四十九道是预留给该获得之人,剩下的一道是留给天下人共同去追逐争夺的机缘!天下之人皆为了这一线之机而争破头颅!然而作为一个人,当我们在突破的时候,在我们寻求进步的时候,是时时刻刻保持着100%的压力让自己往前冲刺呢?还是留下那么一点点的后备力量为自己最后的冲刺添一把火,增一片柴!很显然是要留下那么一丝丝的后备之力!即所谓攻敌三分,自留七分,与天同息,与道同格,故此生生流转应劫不穷!即此我们可以看出阴者不可过阴,阳者不可过阳阳者存一丝阴,阴者存一丝阳,即周而复始,应绝不转中有所变!此为顺应之道,万备之躯,以穷万劫而不毁之理!融合以上三条论述,方成天地大衍阴阳之术!即者虽不可长生,亦可长寿保身之便,我等夺天地之造化,逆万物之本始,其中为天理而逆阴阳之举,故须长久保身,时时自持,心怀天地之恩泽,行功德之善举,与生共存,与万民同息!此长长久久之法方立于天地而不毁,顺众生之愿力而不倒,不谓之强,不谓之弱,宁折不弯,终为圣哲之根本,承万载之鸿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