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一场由私密谈话能引爆什么?(2/2)
贞晓兕赞许地点点头。“很好的类比,李维。政治运作的底层逻辑,有时确实有相通之处。在相对‘中立’的洛阳行在,玄宗或许觉得能更超脱地处理那件让他无比纠结的‘家事’——而帝王的‘家事’,从来都是‘国事’的核心部分。”
她引导着学生们将目光投向风暴中心的三人:
唐玄宗李隆基,帝国的CEO,此刻却陷入了情感与政治的剧烈撕扯。他渴望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却受制于“朝议”,受制于帝国的“核心价值观”与“董事会”(朝臣)的可能反弹。
王皇后,曾经的创业伙伴,如今的“名誉董事长”,但因其“业绩”(无子)不佳,且“沟通方式”(性颇倔强)出现问题,尤其是在一次关键争吵中,她试图用“想当年,我父亲可是典当了衣服才给你过生日”的旧情来挽回,却触犯了已经成为顶级CEO的玄宗的尊严,导致了关系的彻底破裂。
“这里需要注意,”贞晓兕强调,“王皇后错了吗?从情感上,她没有。但在权力的语境下,她犯了大忌。她在公开场合(即使是夫妻间的争吵)提醒最高权力者他曾经过的窘迫,这在权力关系中,被视为一种挑战和羞辱,而非温情回忆。”
武惠妃,则像是能力出众、野心勃勃,且正得宠的“新任高管”。她有“业绩”(生下皇子),有手腕,但她也有致命的“原罪”——她的姑祖母武则天曾几乎篡夺了李唐的“公司所有权”。她想取代“董事长”的位子,但“董事会”和整个“企业文化和伦常底线”能否接受?
“大家看,”贞晓兕总结道,“帝国的天空看似晴朗,实则每个人的立场、诉求和困境,都交织成一张复杂的网。玄宗的东巡,就是试图在这张网中,找到一个突破口。”
“那么,当这位感到掣肘的CEO,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雏形后,他会怎么做?”贞晓兕抛出了问题。
“开高管会?”有学生笑着说。
“找智囊团?”
“不,”李维沉吟道,“他会找最信任的、私下里的朋友,先试探口风。”
“没错!”贞晓兕肯定了李维的判断。“开元十年夏,玄宗将他的秘密告诉了最信任的旧友——秘书监、楚国公姜皎。他问道:‘朕打算废后,立武惠妃,然恐朝议未允,你认为该如何行事?’”
她顿了顿,环视教室:“请大家设身处地想一下,如果你是姜皎,听到老板跟你分享这样一个惊天秘密,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受宠若惊。”
“感觉责任重大。”
“可能会有点慌,不知道该怎么接话。”
“是的,这些都是正常反应。”贞晓兕说,“但姜皎犯了一个在权力核心圈子里致命的错误——他将这个秘密,透露给了王皇后的妹夫、嗣滕王李峤。”
教室里响起一阵低低的惊呼。
“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一个女生不解地问,“这不是自寻死路吗?”
“动机可能很复杂,”贞晓兕分析道,“或许是想卖个人情给皇亲,或许是想通过第三方让皇帝知难而退,或许只是单纯的口风不严。但无论动机如何,结果就是:李峤上奏,以‘听闻外界盛传废后谣言’为由,委婉地警告了皇帝。”
“这就好比,”李维立刻接话,眼中闪着理解的光芒,“CEO把并购A公司、踢掉B高管的绝密计划告诉了他的发小兼副总,结果这个副总转头就告诉了B高管的连襟。然后这个连襟跑到CEO办公室说:‘老板,外面都在传你要动B高管,这不利于公司稳定啊。’——这等于当着全公司面打了CEO的脸,还暴露了CEO最信任的圈子出现了叛徒。”
“精彩的比喻,李维!”贞晓兕赞赏道,“玄宗的反应正是如此——惊怒交加!私房话被当众拆穿的羞愧,与对宗室、外戚联手的深深恐惧,让他必须严惩泄密者,以维护权威。”
此时,另一位关键人物登场——宰相张嘉贞。“大家注意看张嘉贞的操作,”贞晓兕着重强调,“他精准地捕捉到上意,然后引经据典,运用《贼盗律》中‘指斥乘舆’的条款,将一次私人谈话上纲上线为姜皎‘妄谈国家休咎,动摇人心’的重罪。”
“这就是‘合法伤害权’的经典运用,”贞晓兕解释道,“把个人恩怨和权力清洗,包装成执行公司规章、维护组织稳定的正义行为。一桩信任危机,就这样被巧妙地被定义为一桩‘危害国家安全’的政治案件。”
惩罚是迅速而残酷的。九月乙未(初六),姜皎被当庭杖六十,流放钦州,死于途中。其弟、女婿、亲友皆受株连。
教室里一片寂静。这些少年少女或许在生活中见过商业竞争,但如此赤裸裸的、伴随着肉体消灭和家族毁灭的权力游戏的残酷性,还是让他们感到了震撼。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吗?”贞晓兕问,“并没有。姜皎案决的同日,玄宗做了一件影响更深远的事——他颁布了一道着名禁令:‘诸王、驸马、外戚家,非宣敕不得与百官往还。’”
李维立刻反应过来:“这是在进行‘风险控制’和‘组织架构调整’。afterthistrtbreach(在这次信任破裂之后),他不再相信原有的非正式沟通渠道和人际关系网络,于是用最严格的‘公司制度’,强行切断‘董事会成员家属’(宗室、外戚)与‘管理层’(百官)之间的私下联系,防止他们结成非正式联盟,威胁CEO的权威。”
“完全正确。”贞晓兕赞许道,“这道禁令,标志着玄宗开始系统性地用法律制度来切割权力集团之间的联系。盛唐前期那种相对开放、包容的政治氛围,由此转向封闭、猜忌与高度集权。皇帝不再信任‘老兄弟’,转而更加依赖身边的‘私人助理’(如宦官高力士),而外朝的‘职业经理人’(宰相)则日益沦为执行命令的工具。”
她接着讲述余波:
王皇后虽然在这次风波中暂时保住了位子,但两年后仍被废,郁郁而终。她那句“生日汤饼”的话,成了悲剧的注脚。
武惠妃也未能如愿当上皇后,朝臣们以“武氏乃国仇,不可为天下母”的强烈反对,阻止了她。
而姜皎之死,则宣告了玄宗与“创业伙伴”亲密关系的终结。
“那么,最大的悲剧是什么?”贞晓兕问。
学生沉思着。
李维缓缓说道:“是近二十年后,武惠妃构陷太子李瑛等三位皇子,玄宗‘一日杀三子’……信任机制被破坏后,猜疑链一旦形成,就会不断制造悲剧。开元十年的这次泄密,像是推倒了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课程接近尾声,贞晓兕看着这些年轻的、未来注定要掌握大量资源和社会责任的面孔,语重心长地说:
“今天剖析开元十年的这场风波,并非让大家去学习权谋诡计。恰恰相反,是希望我们能从中汲取教训,进行自身的‘心理建设’。”
“第一,是关于权力的代价。你们中很多人,未来会继承或掌控可观的财富与权力。但请记住,权力越大,信任越稀缺,孤独感越强。如同玄宗,他拥有了天下,却连一个能说真心话的朋友都留不住。这是权力的悖论,也是需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的。”
“第二,是关于信息的边界。在任何一个复杂的组织体系中,信息就是权力。如何管理你接收到的信息,如何判断哪些信息可以分享,与谁分享,在什么场合分享,是至关重要的能力。姜皎的悲剧,就在于他模糊了秘密与信息的边界。”
“第三,是关于制度的双刃剑。玄宗用制度来防范风险,这本身没错。但过度依赖制度性的防范,会导致组织僵化,创造力衰竭。如何在信任与控制之间找到平衡,是古今中外所有领导者永恒的课题。”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关于人性的常量。”贞晓兕的声音柔和而坚定,“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技如何进步,驱动历史的核心——人性的渴望、恐惧、忠诚与背叛——几乎不变。学习历史,正是为了理解这些常量,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我们身处的现实,理解他人,也理解我们自己内心可能产生的波澜。”
“希望你们能从这段历史中看到的,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兴衰,更能思考在未来你们可能面对的‘洛阳巡幸’、‘姜皎时刻’或‘张嘉贞抉择’时,如何运用智慧与良知,去做出更好的决策,构建更健康的人际关系与组织生态。”
下课铃响起,学生们若有所思。李维走到讲台前,真诚地说:“贞老师,这堂课很不一样。它让我觉得,历史不再是遥远的故事,而是……一种思考未来的工具。”
贞晓兕微笑着点头。她知道,历史的智慧,如同一颗种子,已然在这些年轻的心灵中,悄然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