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大唐兕子:我的六个神豪小囊君! > 第8章 两个编制!非得抢

第8章 两个编制!非得抢(2/2)

目录

——同学·杜晓炳——

直到这时,张嘉贞才恍然大悟自己中计,气得对亲友吐槽:“中书令明明有两个名额,张说何苦这样逼我!”

——同学们迫不及待——

“老师,张说到底为什么‘抢编制’?”

——贞晓兕·PPT第一页——

相对剥夺感

定义:当人们在与他人比较时,感到自己应得的东西没有得到,从而产生不满和攻击性。

解释:

张说曾经是张嘉贞的上级,如今却要在他手下做事。这种“地位倒挂”激发了他强烈的相对剥夺感。

在他看来,自己资历更深、能力更强,理应处于更高的位置,却被“后辈”压了一头,心理严重失衡,于是萌生“我必须把位置抢回来”的念头。

——贞晓兕·PPT第二页——

2.权力动机

定义:指个体渴望影响和控制他人及资源的内在驱动力。

张说是典型的高权力动机者。他渴望掌握核心权力,而张嘉贞正是他路上的“绊脚石”。

中书令虽然设了两个位置,但真正的决策权往往掌握在一个人手里。张说争的不是“编制”那么简单,而是唯一的实权。

在他眼中,宰相之位不是“共享席位”,而是“你上我下”的零和游戏。

——贞晓兕·PPT第三页——

3.自尊防御机制

张嘉贞那种“理所当然”的态度,无形中伤害了张说的自尊。

特别是在裴伷先一案中,张说公开反驳张嘉贞,表面上是为士大夫争尊严,实则是用合理化的防御机制,把自己的私人恩怨包装成“公义之举”,既维护面子,又抢占道德制高点。

——贞晓兕·PPT第四页——

4.社会支配倾向

张说具有较高的社会支配倾向,即认同社会应有等级秩序,并认为自己就该站在上层。

他无法接受从前的下属现在和自己平起平坐,甚至高他一等。这种“秩序错乱”带来的焦虑,促使他采取排他性策略——比如设计贬谪对方,以恢复“本该如此”的等级结构。

——贞晓兕·PPT第五页——

5.认知失调理论

张说内心充满矛盾:“我明明资历更老,凭什么屈居人下?”

为了缓解这种认知失调,他必须改变现状——也就是扳倒张嘉贞;或者改变自己的认知——比如贬低对方的能力。

他选择了前者,用行动找回内心的平衡。

——贞晓兕·总结——

张说为何“苦苦相逼”?

他不是在争“两个位置”,而是在抢“唯一的话语权”。

从心理学角度看,张说的行为是相对剥夺、权力欲、自尊防御和社会等级焦虑共同作用的结果。

他不仅是在争权,更是在修复心理平衡、重建权力秩序、扞卫自我认同。

张嘉贞的“不退不让”,触发了他的危机感;而制度上的“双宰相”设计,在现实中演变成了你死我活的权力擂台。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

历史不仅是权力的游戏,更是人性的舞台。

张说与张嘉贞的较量,表面上是政策分歧,骨子里却是心理优势的争夺。

而最后的赢家,往往不是最正直的那个人,而是最懂得人性弱点的那个。

——同学们——

“这瓜吃得明白!”

目录
返回顶部